“爷爷六十大寿,你会献上什么吉言?”放到平日生活里,这绝对不算一道难题。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人精,可能老早就甜甜地送上祝福了。但当它变成了语文期末试卷上的一道题目,可难倒了不少小学生。杭州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吴老师在朋友圈感叹,六十大寿,累计一万点伤害!全班42个娃,18个空着不会,16个答案让人无法直视,还好有8个答“寿比南山,身体健康"……(6月28日《都市快报》)
其实,读到这样报道,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是,小学生读书用功是好事,知道并背过了不少历史典故,像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看似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多数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使用最合适,什么场合用什么词最恰当,虽是在老师给的答卷题上,就爷爷六十岁大寿的祝寿词写上这样的典故,牛唇不对马嘴,让人哭笑不得,好在老师没有让他们搬到实际生活课堂上。
是小学生的脑袋笨吗?显然不是,他们对这些历史典故对答如流,说明才思敏捷,记忆力相当好,试想若真是在爷爷的六十大寿上,让孩子这样的即席表白,肯定让全家人惊叹不止,做父母的无地自容,愧就对孩子教育生活方面的缺失。
俗话说得好,功夫在诗外。为避免把这种笔误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笔者看来,就是要读好书、读活书,对死记硬背的东西,要掌握在什么地方用最合适,这些就需要老师的讲解到位,小学生的理解判断才方能正确。就不会出现文中提到的“姜太公和爷爷都是老人,愿者上钩是因为希望人们送给爷爷的礼物能够自动上门”的笑柄。
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老师要从学生祝寿词的笔误中学会反思,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方法,要从生活的层面解读好传授的知识,给去学生标准的答案,让学生在读好“有字之书”,又要读懂“无字之书”,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