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畅销的“扶贫菇”说明了啥?
2017-06-28 09: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年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威县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食用菌种植。目前,全县种植食用菌600余亩,年产秀珍菇、杏鲍菇、鸡腿菇等食用菌鲜品1200多吨,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菇农年人均增收20000余元。(627日 河北日报)  

  原本是老百姓常见的食用菌类,却让菇农们实现了人均增收20000余元的目标,威县的相关领导干部走出了一条值得发扬和借鉴的扶贫之路,也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看到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路上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受“小家庭”“小作坊”式的经营思想影响,许多基层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大局观念,欠缺市场意识。有的农民擅长病虫害防治,却对深入加工缺乏了解,有的老百姓长期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却对农作物的种植环节十分陌生。当然,广大农民群众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做到“术业有专攻”,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但农民朋友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生产要走上持续化、市场化的道路,基层群众就务必要用产业发展的大局观来“武装”自己。 

  作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绝对指挥者和领导者,我们的党员干部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产业扶贫之路搭桥铺路。既要立足于基层地区的实情、人情和社情,合理地选择扶贫产业,让扶贫之路与老百姓的期待相匹配,也要因地制宜地调动广大基层的现有资源,为产业发展“造血”。 

  更为重要的是,在完成了扶贫产业的选择之后,广大扶贫干部还应该为产业发展搭建更完善、更立体的平台。一方面,让基层地区内部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集群,而在另一方面,也要引入公司、合作社等团体力量,为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保驾护航。 

  河北威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食用菌种植,就是将老百姓的“小作坊”转化为了政商合作的“大产业”,既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打开了销路,更增加了广大基层群众的产业意识和合作意识,值得推广。(李江)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