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载一位中学教师的评论文章《高考作文命题不应无视农村考生》。文章提出:高考试题应该让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教材的考生都能正常发挥水平;而不能对部分考生有利,对另一部分考生不利。就拿作文命题来说,必须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写,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和提出的要求不应该有偏向性(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作者以今年高考全国课标Ⅰ卷的作文题为例,为广大的农村考生鸣不平。这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列出了12个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命题者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作者认为,这12个关键词虽然涉及众多的事物,但对于农村考生来说,却大多缺乏亲身体验。命题者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认知为出发点,根本未能设身处地地为考生着想。题目虽然提供了不少关键词,但对于农村考生而言,无异于设置了一道道障碍。由于农村考生写作的范围十分狭窄,因此不利于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难以表达真情实感。这便造成了语文考试的不公平。
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对农村考生的情怀值得肯定,但作者的观点却值得商榷。
仍以这12个关键词来说,这12个词大致勾画出我国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导航图。作为一个中国学生,这是必须了解的内容,是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失的内容,不论是对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这与是否使用过移动支付,是否坐过高铁之类无关。就是城里的学生也不是每个人都坐过高铁。进一步说,如果说只对美丽乡村有体验,其它的都没有,这样的农村学生也一定是少数。比如2016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5亿人,这包括大量的农村学生。退一步说,即使一些东西没真实地见过,但是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来让学生了解。就是城里人,有多少学生见过真正的大熊猫呢?
从另一方面说,很多人有一个定势思维,似乎“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是只向他们展示那些我们感到自豪的东西,否则就是给祖国抹黑。其实,向外国青年诉说一下我们发展中的困惑,请他们给出一些好的建议和帮助,为什么不行呢?比如共享单车发展乱象的困惑,比如美丽乡村传承与发展的而困惑。农村学生不是同样可以写吗?当然出于保险的心理,可能很多人不敢这样写。
要真想找出一些高考出题的不公来,也不是没有。比如被不少考生戏称“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的浙江高考阅读题。这套阅读理解题之所以被众多考生“喊难”,就是因为考生大多是95后这代孩子,完全没有那种生活经验。既然完全没有生活经验,还出这样的题,就难免有不公之嫌。因为答题靠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独立思考。如果靠揣摩出题人的想法,然后阉割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向出题者靠拢,这样的考试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有副作用。
如果再联系一下今年法国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大致就可以给出一个出题公平的轮廓。即我们的青年人最需要的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思考。这应该是青年人共同的生活背景。只有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出题,大家才能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由此观之,今年高考全国课标Ⅰ卷的作文题正是向这种公平看齐。
新闻链接:http://www.c
作者: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