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川剧变脸”视频在网上火热传开。不过,“火”的原因不是因为表演精彩,而是因为表演者在变脸过程中接连失误,脸谱斜挂在脸上,不得不捂脸离场。变脸大师彭登怀的爱徒康勇先生认为,该表演者的失误从直观形式上泄露了川剧变脸特殊道具的组合程序,从演出服装、道具配饰、表演风格上,严格讲是对川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名片的“腐蚀”。(6月21日《成都晚报》)
倘若是在正规大剧院里,出了这种失误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但这段视频拍摄于河北保定一商场内的某火锅店,表演者并不是专业川剧演员,而是该火锅店的员工。员工为火锅店招揽生意表演变脸,当然谈不上专业,失误了也就一乐子,就当人家表演的不是川剧,而是喜剧。
但是,有的变脸表演艺术家显然不这样看。康勇先生认为,视频中表演者的尴尬失误给川剧变脸绝技画了一个污点。言下之意,简直是砸了川剧变脸的牌子。作为专业的表演艺术家,不能容忍如此低级的失误,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精神,但人家只是一个火锅店的员工,也不纯粹靠这表演吃饭,真的用不着这样上纲上线。
和所有传统戏剧一样,川剧也是起于微末之间。清乾隆、嘉庆年间,逢年过节之际,巴蜀乡镇庙堂上总会搭起戏台,川剧就这样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相比之下,变脸技艺的成形则要晚很多,差不多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1987年,川剧变脸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唯一的一项国家机密。
30年过去了,变脸是怎么回事儿,其实早没那么神秘。大致的套路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了贴脸上。脸谱上有线,系在衣服上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表演时在动作掩护下,一张张将它扯下来。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无论是制作脸谱粘贴脸谱还是手法动作,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位火锅店员工之所以变脸失败,很可能是因为粘合剂太多,导致扯不下来。
这个事件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到了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变脸的保密与泄密问题。是不是哪怕仅仅变脸失败了,也算是泄密?这是否有利于变脸这门传统艺术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几年前,有报道称,个别贪图钱财的演员,私下向国外传授变脸,导致变脸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舆论惊呼“国家二级机密流传到了国外”。
彼时,创造了25秒变14张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先生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大可不必紧张,“市场是衡量变脸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没有人学、没人看变脸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即便有再多的外国人学会了变脸,但是仍旧不能改变川剧变脸是中华民族艺术遗产这一事实。”彭先生的豁达与胸怀,着实值得点赞。
在过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变脸密不外传是有道理的;但在今天,要弘扬传统文化,就不要过于害怕泄密。这并不会影响变脸对观众的吸引力,因为,知道和精通完全是两回事,知道其中道理,反而更有助于人们对变脸艺术的推崇。反过来,如果所谓保密,连一场表演失败都经不起,也变相说明了绝对保密根本不可能做到。
新闻:http://news.qq.com/a/20170621/000384.htm
--
作者: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