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着办理准生证、落户、买车、购房、拆迁、移民等问题,“假结婚”“假离婚”现象增多,甚至已经形成一条“利润丰厚”的产业链。“假离婚”现象折射出综合性社会问题,暴露了大量的制度漏洞。(6月20日 澎湃新闻网)
“婚姻”是神圣的,这无论于法律来讲,还是从社会风俗或道德层面,都是不能亵渎的。但是,随着近年来西化的风气渐传,有些人开始耐不住寂寞,去走一些自以为是的独木桥,尤其是令人痛恨的“假离婚”来袭,让人在哭笑不得中感叹社会变迁。到底是社会逼迫还是个人同社会体系的“躲猫猫”,究竟该怨谁?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城市的住房限购潮,汽车上牌难,还有其他有些行业内部的购置提前设置的条件,这些都是以“人”为限制单位,当然也会因“人”而做些文章,与其说是人与法律的不和谐,产生了人同社会、法治之间的“投机心理”,倒不如说是一些资源上的分配短缺造成了这个现实状态的产生。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让很多人开始为钱着想,向钱看齐,正因为这个利益的纠扯,让很多人陷入了无尽纷争。也正因这些所谓“利益诱惑”,导致了这样那样原因的“假离婚”盛行。
在绝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搞限购”条条框框有违市场调控机制,但是现有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时刻,需要一些强制手段来达到辅助市场管控的目的。这就又轮回道了“限购条码”的环境中。我们看到,在这样那样管控的条件反射下,人们并没有回归理性,而且是更变本加厉地去琢磨着如何去把控这个法律的边缘线,至于其他的社会道德约束的关注,已经被利益诱惑侵蚀的一丝不挂。
笔者以为,对于个人的限购应该作为一种临时手段,并不能代替长期性的管控,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还会增加一些社会道德违约的成本和人性意识中的廉耻感的丢弃。根本的东西仍在与如何创造和分配社会资源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到位了,诸如这些“假离婚”的“躲猫猫”会少很多。
文/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