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灰板凳”也能坐出“真感情”
2017-06-19 08: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罗乡长,快到屋里来坐,你硬是不怕累,又来看我们。”六月的一天,帮扶干部罗军又来到了重庆市武隆区庙垭乡凤游村柏树湾贫困户邓安光的家,他这次来主要是看看自己帮扶的贫困户林下鸡长得怎么样?辅导贫困户核算收入账,顺便也看一看自己帮扶的贫困户成员邓安光近日的身体状况。(617日 华龙网) 

  其实,村里的贫困户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罗军这么热情的。罗军刚开始从事凤游村扶贫工作的时候,邓安光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来走走过场的“伪扶贫干部”,仅仅拿出一张落满灰尘的凳子给他坐。那么罗军究竟做了什么,让老百姓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呢? 

  笔者认为,我国的基层农村虽然人口不多,经济也并不发达,却是一个个十分典型的“人情社会”。基层百姓之间做生意,交朋友,都体现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扶贫干部作为“外来者”,很难在短时间收获老百姓的信赖和支持,这也就为基层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很明显,常去百姓家的“灰板凳”上坐坐,只是罗军走近群众,贴近群众的一个缩影和侧面。在广大基层,之所以老百姓会对部分扶贫干部产生抵触情绪,是因为少数扶贫干部选择当起了“皮鞋干部”“候鸟干部”,不仅丝毫没有融入基层、投身土地的决心和想法,更人为地在干部自身与人民群众之间进行了冷冰冰地切割,伤了老百姓热切期待的心。 

  不管是让扶贫干部坐“冷板凳”也好,坐“灰板凳”也罢,都是因为基层群众对眼前这位“外来干部”不熟悉,不信赖。我们期待,扶贫干部们不仅能像罗军一样,多坐坐群众家里落满灰尘的“灰板凳”,更能多把自己挥舞锄头、喂鸡唤鸭的劳动身影留在基层,留在土地上。只要每一位扶贫干部都真正把自己当成基层的干部,土地的干部,与老百姓多多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自然能收获来自基层百姓最纯粹最质朴的真感情。(李江)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