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开始就制定中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正式征求社会意见,其中一句话就拿住了要害:行政首长最后发表意见。(6月14日 人民网)
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开会有个习惯:“一把手”喜欢上来就给这场会“定个调”。结果,既然“一把手”已经开了口,大家就算有不同意见也不敢再提,只能顺着领导的意思再“完善”“润色”一下。然后,一个很“民主”的决策就这么“一团和气”地诞生了。我想这并不能产生对实际起作用的措施与对策,反而对社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推行“一把手”最后发言,能够将集思广益贯彻落实,真正体现民主集中制,建立一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法治政府。
行政首长最后发言,将定基调、强推动、作部署留到最后,既能让沟通交流、集思广益成为会议“主色调”,又能激发与会干部的灵感,在思想的碰撞中得到创新和完善,凝聚决策的强劲生命力,可谓“一举两得”,让决策会议开得生动、开出实效。由此可见,将行政首长的发言留到最后,的确能够让会议提质增效。最后发言者应该细心听取前面的人所提到的问题,可以说对于领导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只有这样才能不当“花瓶”。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高度集中。讲民主不仅仅体现在会议上,也要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能单靠领导最后发言解决好一切问题,需要群众、各个组织共同协作。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成领导在会上最后一个发言就实现了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民主要在党员干部职工,包括领导在内,针对某一个问题在会前、会中、会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推进领导和职工互动,最后高度集中地形成单位和班子的决策,更好更有利地促进工作。
但是一味的让领导最后发言,其实也并非一定是好事。有些领导为了在会上体现民主,每开一个会都由职工轮流发言,领导最后才作总结,一个简单的会议开成了马拉松,干部职工反而苦不堪言。所以要让领导成为一名合格的“总结者”,除了行政首长最后发表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将决策从暗室走到阳光下来,学会合理的总结,精炼的总结。这样才能够把会议给开的顺畅,也才能够达到会议预期的效果。(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