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日前公布消息称,至少10名已经获得今年秋季哈佛大学录取的新生被取消了入学资格,原因是他们在社交网站聊天小组中发布涉及种族歧视、儿童虐待等极端言论和图像。
无论是在北美,还是在中国,言论自由向来得到尊重和保护。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道德和法律底线,言论自由是建立在最不能触碰的基础之上的,比如禁止发表任何关于儿童虐待的言论等。
或许在众人眼中,哈佛此举显得过于严苛和决绝,况且初步进入大学的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其言论初衷并无恶意,不该为此受到取消录取资格的惩罚。但若仅仅因为聊天过程中的几句话或是几组图片,为此付出惨痛代价,这样的惩罚是不是有点过了?日常的“吐槽”是不是就不该存在?
然而,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决不能超越任何的法律和道德界限。种族歧视、儿童虐待等在诸如北美这样的地区往往是最为社会敏感的话题,有些涉及原则的问题是必须更正的。
首先,种族问题不可随意而谈,暴力问题不可公然鼓吹,儿童教育不可侵犯隐私。敏感细节滋生问题,容不得一粒沙子。在关系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问题上,更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借机炒作、传播不良信息和图片。其次,网络社交平台复杂,微博、微信等多种聊天软件存在暴露隐私、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无论何时何地,往往对于个人上网浏览信息、发表信息等方式提出了严格要求和界定。第三,不做暴力非法言论的发起者和传播者,让谣言、攻击性语言止步于起点,做好个人言行的把关工作,莫让事发后的接连惩罚影响个人发展。
口无遮拦的人万不可总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言于此,行相配。对于哈佛采取如此严格的举措,对于这些被开除的学生还有什么理由大喊“冤情”。管得住自己的思与说,把持住个人的德与律,从此给自己贴上良好公民的标签不过如此而已。
王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