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请把政策翻译成群众语言
2017-06-07 09:0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在基层一线,如果用老百姓听不懂的术语、看不懂的文件来指导脱贫实践,显然不在一个频道上,也就难以同声共气。(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65日) 

  除了扶贫文件,惠民政策、保障措施如需安全着陆也必须翻译成群众语言,只有语言通畅,才能让老百姓做政策信息的明白人,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一无所知”变成“义务宣传员”。群众语言有着“通俗易懂、传播度广、形象生动”诸多优点,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群众语言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无论是小平同志的“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还是习总书记的“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都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诠释了最复杂的道理,完胜一本正经、条条框框的正式文件,轻而易举打消了“官腔”和群众之间的隔膜,令人舒舒服服便可以接受。 

  然而环顾四周,依然藏着很多群众“懂不起”、领导“看得上”的官方宣传。路口的大型宣传标语似乎是照本宣科,像极了板着面孔说教的官方文件;召开坝坝会时宣讲者故作高深大发议论,却逃不出“依葫芦画瓢”,群众自然听得云里雾里,也就丧失了了解政策的兴趣,只能玩手机、上厕所,坐等散会。政策文件从“纸”上到“嘴”上的转变迫在眉睫。 

  政策翻译要站对角度。站对角度,顾名思义就是站在群众的立场,转换解说的角度,解说政策同样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楚群众关心的是什么?再找出群众关心的点和政策和结合点,从结合点入手给群众宣传解说,自然事半功倍。最近各地纷纷出台的楼市新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比于纷杂的文件,用“限购”这样的词汇浓缩了文件的繁冗,也便于群众口口相传,一下戳中了群众的心窝,自然是较好又卖座,分分钟吸引群众主动关心文件、关心政策,而倘若新闻报道和媒体宣传不用群众能够理解的词语,自然讨不了好,政策宣传也就迟迟不能到位。 

  政策翻译要会划重点。洋洋洒洒的大段文字往往会让人失去耐心,流程减负早就是办事群众对政府的期待,而《八项规定》中精简文风会风说白了就是要让老百姓在短时间内get到重点,类似打排球的“短平快”,政策的传达也需要耗时短、语言平、速度快,用三言两语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了,把难懂的政策说明白了,OK,群众语言算是入门了,否则,当你的大段解说换回老百姓的一脸茫然和无辜,沟通困难影响形象不说,政策的落地也会中途夭折。 

  政策翻译要及时回应。用群众语言除了平等的交谈,还需正确收集和处理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及时回馈群众对政策的期待,切记态度生硬、解释含糊、回应拖沓,很多百姓抱怨新闻里明明说政策是这样的,为什么办理的时候政策就变了,这就是政策和政策翻译之间出了岔子,很多惠民政策本来是暖暖的,可是如果解释的人态度冰冷,门难进脸难看,自然也把政策降了温,让群众寒了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十八大以来,“拍蝇打虎”、“撸起袖子干”这样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又影响广泛,自然而然让群众“秒懂”,让政策抵达得更加顺畅,用群众语言和群众话冷暖、唠家常、谈心声,成了政策翻译最基础的环节,谋发展做决策都必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是话不明理不透,让群众模棱两可,换来的只能是“差评”,因此,笔者希冀每一项政策都能让人一目了然,无论采用那种手段,让政策信息传播方面比以往更加精心和贴心。 

  作者:程鹏子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