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饮食文化能在天府之国的成都马鞍路形成一道靓丽风景。而且,创造这些奇迹的人,都是不同年龄段的婆婆们。如果没有她们的勤劳,可能就没有成都人端午节里的口福。可能就不会有更多的小朋友知道,为啥端午节要吃粽子?
5月的最后几天,斑驳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洒在成都马鞍路的街面上,树影下这条不足600米长的小街支满了粽子摊位,一眼望不到头。微风过后,粽子独有的那种清香瞬间渗满整条小街。端午节前,这条平日里沉寂的小街瞬间就恢复了活力。人声鼎沸中,各种口味的粽子和咸鸭蛋把街面占得连插针的缝隙都不留。连续近30年,每年火爆近一个月,这条小街早已成了一个传奇。传奇中总有一些灵魂人物,她们就是这条街上的婆婆们(5月30日腾讯网)。
一个民族为了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子孙后代能用粽子这种特殊的饮食作为纪念,这是中国古代先民们的一种大智慧,这是令人难以忘记的纪念方式。而且,人们可以带着美味可口的粽子去走亲访友。所以,用饮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用赛龙舟来传承团结向上的力量,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但是,在许多地方,由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多种原因,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马路市场已经被官方取缔,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冷冻食品加工厂;但是,这样一来,那种具有传统特色的端午节粽子等饮食文化就在民间失去了应有的传承根基。就如同一种植物需要代代繁衍失去了土壤和环境。面对这样的窘迫,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城市却能完好无损地让老太婆把粽子传承在马鞍路的街面上,这是非常难得的一道靓丽的饮食文化风景线。而且,那些老婆婆们并没有因为粽子的存在让马鞍路脏乱不堪;而且,在传承粽子文化当中,有一位老奶奶已经91岁高龄。但她却不愿意停下来,即便是手脚不灵活,她也在继续坚持包粽子。而这位马婆婆慢条斯理包粽子的形象,就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且,她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子孙后代做着榜样的传承。
说实话,我们并不反对城市的现代化快节奏。但是,在快节奏的韵律中不能排斥传统文化的根系存在,不能让具有悠久传统的饮食文化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不能让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粽子饮食文化仅仅成为电视节目中的特殊纪念,而应该让粽子在民间获得更加广泛的认知与传承。只有让广大百姓把端午节的粽子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影随形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每一个中华炎黄子孙拥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伟大导师列宁教导我们:“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许有人会说,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结合。而且,爱国主义应当具有热爱祖国的精神;而且,爱国主义应当具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独立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固然不错,是比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爱国主义的关键环节是有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只有在代代相传中建立爱国主义感情,才能使每一个中华儿女成为完美的理想爱国主义者。而且,爱国主义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有时甚至需要付出宝贵生命。这就需要把爱国主义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上。
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通过粽子这一特殊的饮食文化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我们子孙后代的爱国主义感情。而且,通过端午节吃粽子,可以让子孙后代把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铭记在心,永世不忘。可以说,这是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有效方式。所以,成都的马鞍路粽子一条街饮食文化,值得更多城市的管理者进行深刻反思。
郭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