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个手机换着接电话还是忙不过来,每天打电话让送鸡蛋的人都排成了长队。”返乡创业的甘肃庆城县南庄乡何塬村村民俄向全在大山里成就了自己的致富梦。从2013年开始至今,俄向全的循环农业综合农场已累计投资近200万,除了散养芦花鸡之外,他还建了鱼塘吸引垂钓爱好者前来比赛,种植樱桃、苹果等果蔬推出采摘活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红红火火。同时也吸引了附近村民在农场打工,成了十里八乡的致富带头人。(5月22日 人民网)
在庆阳,宁县“草莓坐上飞机,一亩地最多可挣5万元”成了当地的佳话。在宁县海升现代设施化草莓基地的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包装草莓,准备运往咸阳机场。基地生产部长张玉霞告诉记者,基地只负责生产草莓,销路由公司负责,目前已经打通了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市场。“这里的草莓‘坐’上飞机飞往这些城市后,每公斤能买到60元。”
从近年来精准扶贫的经验来看,贫困地区要脱贫,要发展,要靠内生动力,要靠适合他们的产业作支撑。只有扶贫干部精准帮扶,让他们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地区优势,发展起了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催生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扶贫攻坚才是实实在在取得了实效,脱贫致富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发展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要性无容置疑,但由于农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市场观念不强,对市场的认识往往就是所在的乡镇,这对产业的发展、销售,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就如宁县的草莓,在当地可能是谁也瞧不上眼的普通水果,价格自然很低,但如果让这些草莓坐飞机飞到大城市,立马是身价倍增。价格上去了,效益自然就水涨船高,农村群众增收就顺理成章。收入增加,肯定就有了种植的积极性,这对当地的产业帮扶,肯定是有事半功倍效果的。
当然,扶贫干部也要认识到,对贫困地区群众帮扶时,“造血”远比“输血”重要。因此在帮助群众销售草莓,让“草莓坐飞机”的同时,也要把转变贫困地区群众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帮扶工作,只有通过帮扶,让他们重视市场,搏击市场,能够在市场“游泳”,这样他们脱贫致富才是指日可待的。
脱贫攻坚,就需要基层干部在深入群众过程中,教给群众发展的观念,教给他们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去精准发展产业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他们才可能真正地实现稳定性脱贫。
作者: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