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加拿大《环球时报》刊登该报驻北京记者题为《中国教科书捏造爱迪生故事引发教育担忧》的文章,文中称小学教科书中的《爱迪生救妈妈》文章取材于美国上世纪四十年代电影《少年爱迪生》中的剧情,不仅纯属虚构,还有致命的逻辑错误。加拿大方面对中方这种为了“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捏造行为归纳为政治目的,我国驻加拿大使馆也对此进行了反驳。
虽然说加拿大方面的报道是有着反华的政治目的,不能苟同;但该文章中提及的现象和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普遍存在于我国中小学课本之中的:我国教科书中确实存在许多编造出来的假故事,并且这些假故事长期存在于教科书之中,还大有越来越多之势。
比如报道中提到的《爱迪生救妈妈》,就是一篇典型的胡编乱造的文章:课文大意:爱迪生刚满七岁时,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但事实上,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更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得了急性阑尾炎的的妈妈做紧急手术。也就是说,这篇故事不仅是编造的,还犯了严重的历史和逻辑错误。
此类文章都有这个共同之处:就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不愿意去找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真实事例,就根据思想核心编造一个“故事”,而且为了提升这个故事的“逼格”,作者会“安排”一些无感情的动物或者历史名人特别是外国的历史名人来充当“主演”,达到反差效果以增加故事的教育效果。这么做的后果就是非但教育目的没有达到,仅仅给学生留下了“动物好厉害,外国人好厉害”的不良印象,一些比较较真的学生还会去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网络时代这变得更加容易),如果发现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或者半截子历史,就会对教科书产生鄙视之意。再加之此类文章多有盲目吹捧国外或者传播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或知识的现象,就更加深了学生对基础教育的错误认识,从而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比如现在网络上有一个不良风气,就是有人捏造一些存在明显逻辑和思想错误的“鸡汤段子”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传播自己的错误思想,以达到自己控制社会思潮的目的。虽然一般来讲编写这些“鸡汤段子”的多是许多私人企业经营者以及其雇佣的网络写手,其传播的思想也是以“人要认命”或者“你活得不好都是政府的错,不管我们私人企业的事”这种存在明显转移矛盾和便于私人企业彻底控制员工的内容为主。但这些明显是有问题的段子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各大网络媒体上风行,是可以追溯到初级教科书中这些“故事”的。它在许多人心中建立起了“外国名人和历史名人说的话就是对的”和“只要这个故事多少有点意义那么其它的完全可以不管”的错误理念,导致当今网络上“崇洋媚外”和“厚古薄今”是言论的主流,换言之就是整个网络都在利用“鸡汤段子”传播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且这些“段子”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反社会描写,所以也是无法直接禁止的。
而网络上的这种思想,又反过来影响到现实中教科书编写者的编写思路,严谨程度进一步降低,“编故事”能力却越来越强。比如现阶段语文教科书中,鲁迅、艾青等著名现实派文学家的文章几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都是一些网络上流行的以“名人”为主角没有显示依据的“鸡汤段子”。虽然修订者美其名曰“与时俱进”,但随意放弃经典使用一些作者不详甚至作者别有用心的文章的害处也是有目共睹,大部分人对于此修订方式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基础教育不是娱乐,要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能把中小学课堂变成社交媒体,不能让中小学生从小就当网络段子手。在修订教科书时,一定要完全核实文章的出处、真实性和作者的本意,不能让学生产生鄙视和误解之意。同时要警惕在教科书修订中坚持将经典著作特别是红色著作剔除的人,其很有可能另有目的,决不能听之任之。
作者:老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