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招聘网站发布的《中国新锐中产调研报告》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温饱、进入小康已经成了上世纪的经济词语,“新锐中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10万-50万元年薪人群定义为新锐中产。针对当前收入水平,40%的新锐中产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仅有13%的人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调查显示,95%中产会感到经常焦虑或偶尔焦虑。其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他们焦虑感的主要来源,占比为71%。(5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
那么,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急剧激化,生活成本持续上升,股市、房市剧烈波动,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风险凸显,更增强了中产阶层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3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72.8%的中产阶级认为“食品安全”没有保障,54.6%认为缺乏“个人信息、隐私安全”,48.3%认为缺乏“生态环境安全”,39.8%认为缺乏“交通安全”,28.5%认为缺乏“医疗安全”,22.5%认为缺乏“劳动安全”。中产阶级对于“人身安全”和“个人和家庭财产安全”的担忧相对较少,认为缺乏这两方面安全的比例分别为11.7%和13.8%。中产阶级成员往往对生活有较高的要求,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使他们不能获得中产阶层应该享有的生活质量。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5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大约四成(39.4%)的中产阶级声称“生活负担很重压力很大”,另有约六成(62.9%)的中产阶级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作用”。 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最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购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
有观点认为,可以暂时放下高大上的“新锐中产”,代之以中等收入群体这个更为靠谱的概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靠谱。这话说的实在,但是如果中产阶层的焦虑不能逐步解决,对未来的预期仍然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即使提高了收入,中等收入群体扩大,那又怎么样?活得太累的中产阶层又有何意义?
从根本上说,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中产阶层才普遍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在客观条件方面符合中产标准的人否认自己是中产的原因。所以,尽管目前推进的十三五规划也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放在重要位置,但目前的公共服务水平不但不能满足中产阶层的需求,甚至还不能完全满足普通收入者的需求,这就使得这些人不得不通过向市场高价购买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需求,也就使得本来到手的一部分收入又不情愿的支付出去。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与公共服务不能多元化对应的矛盾,成为当前造成人们焦虑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矛盾,这就需要把公共服务的建设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较为完备的公共服务,让民众有一种踏实感和稳定感。只有公共服务成为支撑中层阶层的基石,成为更多人走向中产阶层的助推器,中产阶层才能逐步扩大,才能有真正的获得感,最后形成一个以中产阶层为核心力量的橄榄型社会。 新闻链接:http://business.sohu.com/20170509/n492281370.shtml
作者: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