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60天,他解放了,我也解放了”,这一句感叹道出了毛坦厂的陪读父母的“陪读”生活的辛苦。陪读父母每一天的工作就是买菜、做饭、洗衣,时间要从早上5点半持续到深夜12点。(中国青年网 4-11)
“陪读”其实是父母过度保护的表现,当一个孩子的人生走到了“高三”,那么他便已经接近成年。他们需要在自我精神、日后生活上培养起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若孩子在自立这一课上没有上好,那么就会为日后生活埋下巨大隐患。
父母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孩子为了在伙伴中保持圆满的关系,就得学会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独立性,在心理上体验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并承担自己的义务。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无法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情感、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进入社会后,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形成孤僻、依赖、抑郁的性格,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行为问题。
父母过度保护会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的内驱力——动机,由此推动个体产生为满足其需要的一系列行为。但是,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其父母从各个方面已全部满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削弱了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
据毛坦厂中学的数据统计,2015年全校学生近两万人,其中复读学生人数9000余人,但却有近万名陪读家长;2016年毛坦厂已将近3万学生和家长。陪读父母很苦,但是父母为了孩子吃苦就是一定是正确的“爱”吗?我们爱一个人,是要以对方接受的方式去付出,而不是自以为好的方式去绑架对方。更为重要的是,过度保护孩子的亲子关系,不但父母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活,还会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冒犯、压力甚至因此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所以,拜托这些沉浸在“自我牺牲的快感”中的父母,能不能好好问问孩子到底要什么,而不是想当然地去与孩子粘合在一起,跨越了界限而不自知。
龙应台在《目送》中那“彼此送行”的亲子关系其实就是那些过度保护孩子父母应该学习的,只有父母学会放手,让孩子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环境,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从而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好地去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