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过去一段时间不被重视的慢综艺受到了交口称赞,大量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节目退出电视荧屏;一方面,花钱买点击量、票房的作假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表示:虚假的数据不能成为衡量文化项目成功的标尺,文艺创作更不能误入假数据营造的“假潮流”之中,应该建立公正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3月13日《新闻晨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文艺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沛时期。《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全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394部,16540集,虽然比上一年减少了35部,但总计数却增加了557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网络视频已成为中国影视产业中的主力军。
然而,繁荣背后不乏隐忧。为了收视率,电视节目千篇一律,原创能力大大丧失,大量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为了票房,卖座与否成为一些导演接片拍片的唯一出发点,烂片大行其道,许多优秀作品“叫好不叫座”。当资本逻辑绑架了影视产业的艺术思维,收视率成为检验影视剧价值的核心标准,经济效益被无限放大,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行业的无序化和无品位竞争怪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艺界最大的问题是浮躁。浮躁,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时难以避免的现象,过多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影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商品属性是其实现利益的属性之一,影视剧的高收视率就意味着高回报、高附加值,也意味着影视剧产业乃至相关播出机构的高利润,这无可厚非。但收视率并非是衡量影视剧作品质量的硬指标,高收视率绝对不能等同于高质量。毕竟,影视剧作为艺术,还承担着启迪思想、传承文化、激荡梦想的责任,这其中更多的还是社会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既要注重商品属性与文艺属性的有机统一,又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要沾满铜臭气,高收视率绝对不能等同于高质量。有些影视剧具有高品质的文化含量和人文追求,虽然收视率不高,依然不能抹杀其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比如,电视剧《推拿》收视率仅为1.1,但剧中对人文情怀的守望和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赢得了“零差评”的口碑。
影视“假潮流”提醒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肃清唯收视率马首是瞻所带来的创作上的负面影响,只有真正实现收视率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亟须出台更专业、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入更为合理、科学的多样化、多角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依法打击票房造假不法行为,不断提高违法成本,对违规操作的单位或个人,更要进行顶格处罚,并在最大范围内进行“黑名单”公示。同时,相关行业协会则应起到自律作用,一旦发现涉嫌造假,应立刻进行调查取证,并向司法部门报案。
屈从于资本市场的权势不是影视创作的必然选择,尊重艺术内在发展规律还是影视创作的必由之路。我们始终坚信,优秀的影视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