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将递交提案《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华国服正装”的建议》。他认为,国服不仅仅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服饰,更是一个国家发展历程中思想文化、艺术积淀的浓缩,同国旗、国微、国歌一样,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标志与符号。(3月5日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32492)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服,日本的国服是和服,韩国的国服是朝鲜服(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等。不止亚洲,北欧、东欧诸国,以及所有非洲国家,也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更是视自己的民族服饰为生命。有人说,多灾多难的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在国际上能有那么大的政治影响,跟他的特殊装束就有关系。他的衣着,尤其是他那著名的头巾,成了一种符号,成了巴勒斯坦的旗帜。一个国家的国服,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国家特点,展示着一个国家的魅力。纯粹以西服作为自己“国服”的,大概只有“有家而没有家乡”的美国以及其他少数几个国家。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却还没有自己的国服,这显然是一件遗憾的事。与美国总共只有二百年多年的历史,没有服饰传统可继承迥异,我国的国服难以确立,是因为作为“衣冠王国”,我们可继承的服饰传统太多。有人认为应该是汉服,有人赞成唐装,也有人认为应该是中山装。的确,中山装在中国流行接近一个世纪,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国服”。但反对者认为,中山装的灵感来源于日本,以此作为国服不妥。
确立中国的国服,是一种必然趋势。但究竟以何种服饰作为国服,确还需要更广泛的探讨。作为国服,不仅要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体现国家与民族的特征,体现国家的精气神、自豪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之魂,还应符合时代的需求,达成民众的普遍共识,取得最大公约数。
然而,把确立国服与西装对立起来的观点,却值得商榷。有人提议,对国服要加以制度保障,把国服当作一种“新常态”来推动,工作时间、正式场合首先要着中式正装,引领国民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从整个世界来看,确立国服的国家不少,但硬性规定在工作时间、正式场合穿国服的却很少,无论日本,还是韩国,抑或非洲国家。何因?西服本无国界,他的风行,在于他适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国服,更多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及活动。如此强制,恰恰表明,我们缺乏文化自信,才需要从服装上加以体现。对于这样的偏执,笔者很难苟同。
国服理应是正装,但正装却不仅仅是国服。这样的辩证认识,才是正确的。逆历史潮流而动,并不可取。这也表明,在确立国服上,是必须的,但却不宜操之过急。鼓励多样的设计,让这些设计在市场和民众的口碑检验中,得到更广泛的认同,然后再确立,这才是让人们愿意穿国服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