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在这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里,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普通知青,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习近平得到了受益终生的东西。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2月28日人民日报)
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流淌着一条河:有儿时在老家捕鱼摸虾的欢乐河;有上大学时处对象漫步的景观河;有工作时参加开挖整治的污水河;有路过时奋不顾身跳水救人的生命河;等等。不管哪一条河,能在我们记忆中留下深深印痕的,一定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我们记忆中的这一条条河,满载着鲜活的故事,寄托着不舍的牵挂。它们不光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人生中一段曾经的岁月,也是我们情感的寄托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永远难忘的是梁家河,一条位于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的河。习总书记在这里生活奋斗了近7年,这条河见证了他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因此,习总书记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老区人民。是这条河的滋养,让习总书记有了博大的执政为民情怀。
对党员干部而言,要给记忆腾出一个空间,让一条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名称映入心田,永远不能忘怀。因为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就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是为民造福的初心萌芽的地方。正如习总书记满怀深情所讲的那样,“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可以讲,小小的梁家河,成就了习总书记的大学问、大理想、大情怀。
一些党员干部阅大大小小的河流无数,可让他们能满怀深情脱口而出的河流名称微乎其微甚至没有。何故?就是因为他们面对河流总是无动于衷、漫不经心,没有与河流进行心灵的对话,缺少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升华。
习总书记的“梁家河情怀”,蕴含着他对边远地区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性修养和信仰初心的集中彰显,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心在哪里安放,人生之花就会在哪里绽放,但愿我们的心中都有一条流淌的“梁家河”。
钱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