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工作日,家住河北沧州的姜京子都是早晨6时10分起床,洗漱、吃饭,6时50分下楼乘坐出租车前往沧州西高铁站,不堵车的情况下打车费是14元,赶在7时23分从沧州始发的G9004高铁出发前几分钟上车,58分钟后到达北京南站,高铁费用为94.5元。之后,跟着北京上班的人流挤上地铁,花费4元后,在9时15分左右到达位于北京西南二环附近的上班地点。下午下班后,她会倒着重复早晨的路线,在晚上8时40分左右回到沧州的家。(2月18日《工人日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2-18/8153307.shtml)
跨省上班,值不值?这是大家都会关心的一个问题。姜京子及其家人反复权衡利弊得出来的结果,显然是值得的。感情比钱重要,为了一家人在一起,当然是值得的,这是感情帐。保留住了京城的人脉和平台,保留住了熟悉的工作环境,这是发展帐。在谈钱不伤感情的年代,当然还要算经济帐。14+94.5+4=112.5,这是姜京子上班所花的路费,加上返程,一天就是225元,一个月大概花费四五千元。路费确实高,但即便减去这个成本,她在北京的收入也要比在沧州工作收入多。为了让她能安心工作,公司老板还对她进行了交通补助。如此一算,经济也是合适的。从时间来看,也差不到哪儿去。姜京子计算过,跨省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大概是两个半小时,比她之前从东六环到单位的时间多了不到半小时。如此算下来,听着吓人的跨省上班,其实和在北京上班相差不大。
有句俗语,叫做“跑三十里地吃饺子”,意思是所付出的与所得到的并不相称。但社会的发展,显然已经把这个“老理儿”给翻了过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交通的便捷,“跑三十里地吃饺子”已成为常态。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跨城市乃至跨州上班已是常态。快速发展的我国,也正在形成这样的趋势。动车、高铁的日益普及,地铁的不断发展,为跨城市上班,跨省上班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而城市拥堵的交通,又从反面助推了这一趋势的形成。
跨省上班的好处,是让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你的工作能力、资历、人脉,还同样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这就如姜京子,在京工作,虽然每月有四五千元支出,但总体下来,仍然是划算的。其次,能有效地解决两地分居的难题。再次,也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城市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姜京子的选择,是主动的,因为她在北京有房子。对于许多既想留在北京工作,又买不起房子的人来说,这或许也是“曲线救国”的新途径。当然,跨省上班的弊端,是进一步加大了交通压力,也增加了能源消耗。社会究竟该如何发展,还需更好的规划和协调。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