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重重波折,惊魂未定的方未社最终洗清冤屈,我们感到了法治社会下司法的公正公平,可是笔者依然隐隐生疼,若不是方未社几年来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申诉,若不是他的申诉由兰州新桥监狱向上面反应,并及时成立专案组,若不是凭借高科技DNA检查,恐怕事件出现转机很难。
方未社与沈六斤,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被新疆警方联系一起,不知新疆警方采取的依据是什么?在没有充足的事实证据面前,就匆匆定案。真相被扭曲,看似受害者是方未社一人,其实受伤的是整个社会,不仅仅让司法公信力受损,若任这股野蛮作风肆延,每个遵章守纪的公民都会成为下一个方未社。
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信息的共享,随时都可以鉴别身份,为什么新疆警方不能根据受害者的呼吁,查询他身份信息,通过相貌等特征对比,真假沈六斤,一目了然。什么样的混乱逻辑导演着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当初新疆警方作出错误的判决,一系列应有的严密审查哪里去呢?严厉监管执法者的程序为何流于形式?
草菅人命的做法,是否有凑人数的破案立功因素?方未社被当作沈六斤,在新疆警方审讯过程中,有没有采取严刑逼供的手段?这糊涂僧判的一桩糊涂案,不能因为方未社被洗清怨屈就大功告成,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公示于众,不然执法的公正和尊严何在?
卑微渺小的方未社是不幸的,但比起已经死去的呼格和聂树斌,他又是幸运的。方未社被甘肃高院作出再审判决,跳出视野,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只不过是司法部门的错案纠错必要的手段,只是,一个是新疆警方,另外一个是甘肃警方,“自揭家短”而已。
“制约权力、维护权益”是法律的精神,只有依法治国的语境下才能让每个公民平等。想起浙江将于3月1日推行的《浙江省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联系此案,对于改善司法环境,倒逼公职人员依法行政,避免错案冤案的发生,浙江前瞻远瞩的做法真可谓意义深远。
杨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