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期待方言保护的涟漪效应
2017-05-27 10:45:00  来源:云南日报  
1
听新闻

  40岁生日那天,知名主持人汪涵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我要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方言保护中去,这是属于我40岁之后的‘诗篇’。”两年前,他独自出资465万元,在湖南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響應”其实就是对应“乡音”这两个字,该计划准备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永久的人文类史料保存起来。

  乡音,历来都是最亲切的声音,也是公众对自己“来自何方”的一种寻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骚客表达了对乡音的特殊情愫,无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陈述,还是“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的追叙,所表达的,都是对乡音的怀念。不然,何至于觉得自己的乡音变了,但莺声却还似故乡那般呢?而事实上,乡音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个族群共同的文化印记。

  现在,许多人离开家乡之后,很少讲方言,而他们的孩子,也很少再接触方言。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方言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了。有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现存6000多种语言,而这些乡音正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这样的现象,正如汪涵所言,“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当方言存在“生存危机”,对其进行保护便应提上议程。事实上,保护方言,也有现实必要。一则,很多地方的戏曲、民歌民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就是方言,一旦方言失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也存在失传的可能性。二则,地方方言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复现的资源,一旦失传,根本无法再造。从这些角度来说,保护方言,势在必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确立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对方言进行保护的一种提示。因而,应把“方言”当成一种传统文化去保护,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应有切实的行动。而知名主持人汪涵此次对保护方言的自觉行动,不仅值得肯定,更希望能感染更多有能力、也有志于此的人参与其中,产生涟漪效应。当每个人保护方言的内在文化自觉被激发,文化多样性的意识深入人心,保护方言才能取得切实成效。(龙敏飞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