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评大赛 > 作品列表 > 正文
新乡土时代的乡风之变
2018-10-08 09:50:00  作者:  李成连

  古人云:“万民乡风,旦暮利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乡风文明在全省乡村焕发出了新气象,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得到了极大转变,全省乡村都在积极培育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大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致富能力与脱贫能力越来越强,创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多、游手好闲的人越来越少,网上销售、淘宝京东一应俱全,乡村早就不再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看天吃饭”“等靠要”的贫穷时代一去不复返;物质口袋与精神口袋越来越富,穿的很时尚、吃的很健康、用的很流行,城乡二元化的差别越来越小,不仅是经济钱包的口袋富了起来,就连精神食粮的口袋也鼓鼓撑撑的,村民大舞台、文化活动室、秧歌培训中心等应有尽有;乡村环境与生态环境越来越美,秸秆禁烧、沼气池建设让乡村的天空更蓝,旱厕改造、畜禽粪便处理、无公害农药的推广让乡村的水更清更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乡村共享治理、垃圾统一回收让宜居环境变美变靓,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越来越高,读书看报的人增多了、无所事事的人减少了,对传承文化感兴趣的人增多了、信仰宗教的人减少了,参与文明创建的人增多了、闲散打牌的人减少了。从目前的情况看,乡风转变主流是好的、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首先,要用核心价值观为文明乡风凝聚“精气神”。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统筹推进,保证乡风取得实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文明乡村创建统筹推进,探索建立“党建+乡风”“互联网+民风”的工作机制,形成党风政风与乡风民风双向互动、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动移风易俗,牢固树立文明乡风。坚持联系实际,找准教育方式方法。找准文明乡风工作载体抓手,深化文明素质教育,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和舆论监督,发挥文艺作品敦风化俗的作用,推动乡风民风家风美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托文明村镇创建形成鲜明导向,依托传统节日弘扬文明风尚,依托重点人群抓好示范带动,让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次,要用传统好文化为文明乡风弘扬“正能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探索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明乡风建设弘扬“正能量”、吹响“集结号”。用好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得到了全世界中华儿女高度认同,要运用强大凝聚力,激活这个古老的基因,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原动力”。用好向心力。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历史归属,文化自信都是传统文化的强大向心力的,要运用好传统文化的向心力,为文明乡风建设备好“调色盘”。用好影响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要运用好这个影响力,为文明乡风建设擦亮“新底色”。

  再次,要用新乡规民约为文明乡风画出“标准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乡规民约已经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哪里的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人民群众就会有主心骨,就会心气足精神旺,各项工作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宣传移风易俗相关精神,带头践行村规民约,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依规进行处理。发挥乡贤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乡贤文化植根乡村、贴近性强,“身边人讲身边事”,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