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古繁华,尽管朝代不同行政区划不一,但一直以来江苏都是全国经济重地、文化要地。同样,历史悠久、风格鲜明的江苏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思想和艺术特色在历史文化、时代文化、人文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不言而喻,不论是吴越情调的苏南还是楚风汉韵的苏北,或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之灵动感人,或以形体简练、稳重严谨之大气惊人。江苏建筑的结构形态、材料选用及装饰风格,都体现出一种低调而清高、精巧且实用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但由于经年岁月的侵蚀、战火的摧残、人为的改造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大面积的玻璃、钢架,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在江苏蜂拥,苏派建筑逐步忽视、淡化了自身独有的文化符号,“千城一面”。可以说如今江苏各地都存在建筑美学不够、地方历史文化和个性特征体现不浓,建筑艺术和人文环境和谐不足等问题。随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百姓文化品位的提高,江苏城乡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发掘自身文化资源,体现“苏”派特色,在空间形态、建筑意象、特色节点和建设景观等方面,让建筑艺术和环境和谐结合,实现江苏历史、文化、传统和风情的有机组合、绵延赓续。
在理念上,要突出苏派建筑的文化特性。在建设系统内,江苏有江南、宁镇、江淮及苏北四大地区之分,苏南的天井式、苏北的四合院式、苏中的山墙挑檐等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区域特色,但其观念形态都同时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苏派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归纳为虚实有致、精致而不奢华,空间轮柔,清幽而不浮夸,简洁有致,简约而不简单,这些特点从史书上的记载、残存的古建筑都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江苏建筑应该根据自身与江、河、湖的独特地理位置关系,挖掘历史人文底蕴,整合特色空间资源,总体上将江苏各地的空间按照历史人文、自然山水、现代风貌等进行分类控制、个性引导,突出“江(长江)河(古运河)湖(太湖)”的水系概念,让历史与现代通过文化这个桥梁,科学地对接,巧妙地融合,使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建筑上,要突出苏派建筑的文化内涵。江苏各地和当今国内大部分城市一样,建筑没有个性特色,既不能体现建筑美学,更不能反映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形态上地域特色与文脉基本缺失。作为当仁不让的“苏派”,江苏在建筑上既要突出吴楚文化、地方风貌,也要注重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体现“自古风流”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对于新建建筑,应该加强建筑的分区定位、建筑方案的引导、建筑色彩的控制、建筑界面的规范等,对一些大型标志性建筑,在加强现代建筑美学,注重新文化元素的同时,更要体现江苏城乡各地自身传统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江苏新的建筑集聚群和代言人;同时还应结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对一些既有历史建筑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城乡建筑群进行选择性修复或提升,体现当地自己的生长和发展变迁,形成历史文化名片,让当地建筑成为一个融综合性、通俗性、唯一性于一体的“核心磁场”,让土著游子高度认同,让外地来客记忆深刻。
在细节上,要注重苏派建筑的文化品位。细节是最具说服力的建筑话语。要通过对楼宇、平房、道路、桥梁、景观及色彩等等的精心设计、建设与管理,做到“一楼一房显匠心、一路一桥总关情、”,形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审美效果。江苏历史文化悠久,里是中国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楚汉文化的集中地,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商周时期的印纹陶文化,到南京、扬州一度为全国经济中心,再到近现代的工业文明盛行、当代经济文化崛起等等,每一个历史时期江苏大地,都有一定的文化遗存或建筑印迹。尤其是面对越来越艰巨的文化保护重任,江苏更应在各类建设工作中,包括市政设施、雕塑小品、公用配套、乡村建设等细节上,充分体现自身的独特风貌,让这些“苏”派建设源源不断地散发独特的文化味道。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所寄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是一地之命脉,注入了文化内涵的江苏精神,才是丰满而坚实的。只有牢牢把握住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以文化基因定位苏派建筑风格,在新一轮大发展中以建筑艺术这一无声语言表达江苏独有的文化张力,留存江苏厚重的历史品味,提升江苏的文化蕴含和气质,让游子记得那江南或苏北的家,让未来记得苏派建筑的品质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