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评大赛 > 作品列表 > 正文
四十年里看交通
2018-09-25 17:21:00  作者:  秦臻

  1978年到2018年,江苏人的出行与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步行、单车、汽车“老三样”,到如今小到街巷、中达城际、远布全球的发达交通体系,互联设施的发展进步完全颠覆了江苏人的距离认知,我们不再囿于一方小桥流水,钟灵毓秀的江苏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80年代初,父辈们住在城郊,到城里一趟,骑上最好的凤凰牌自行车,也要半天光景。除了公务用车是汽车外,老百姓一来一回早出晚归,就算是出了趟远门。去十几里外要用上一天,这样的效率,在现在实是不可以想象的,而如今,一天内别说可以跨市,跨省、出国都不在话下,我们甚至只需要呆在家中远程操控,叫数据跑路办事。

  进入九十年代,江苏小巷深院里的人们开始走出“安乐窝”,融入第一波的“下海”大潮。朝出夕归的工作模式开始发生了改变,职场的范围不再是家旁边不远的小工厂。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弄潮儿”因为私家车、航班、大哥大、网络而相识、相遇、相知。过去邮政平信要等上十天半个月的思念之情,一通长途电话,就可以满足。小巷依然悠长而宁静,外面的世界却悄悄但紧锣密鼓地改变着。

  九十年代最繁忙的,要数邮电局办电话的窗口了,从早到晚,都拍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不厌麻烦、挤破脑袋争着去办一部几个月工资才买得到的电话,上机费蹭蹭蹭往上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唤起了人们对效率的渴望,电话铃声叮叮响起,意味着少出一趟门,节约更多的时间精力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出了门,当然有更加便捷的方式。这时候,骑警的汽油摩托车,拉风夺人眼球,而更多悄悄上路的,是私家车和出租“桑塔纳”。公交线路,随城市主干道拓展而不断拓展,公交售票员成为了繁忙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出了城,还是轮渡和绿皮火车,满满一船车、满满一列车人,慢慢地驶向远方,出行不再因为偶然,而成为了人们为了美好和富足的通勤。

  渐渐地,城市发生了变化。道路变宽了变长了,即使车道增为五幅,自行车和摩托车还是挤得满满匝匝;很多农田变成了楼房、道路、公园、写字楼,许多人搬出了院子、平房和小巷,住进了楼房。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看到市井胡同、农村土屋的衰落和各类道路面积的暴涨,大量的人们涌向了城市,新楼房拔笋而起,一幢比一幢高。

  交通改变了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这些城市发展因素又深远地改变了城市交通和人们的出行方式,在四十年的交通变化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更高效、更便捷生活方式的追求,城市规划,表面是一种城市布局的公共政策,却恰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真实渴望的反映。

  二十一世纪的江苏更精彩。走入第二个十年,我们带着手机、连着蓝牙、骑着共享单车,到银行识别机上扫码取款;人们在市区任意一角,步行五分钟,就能联通到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城市有了飞机场、地铁和智慧公交,交通拓展到空中、地面、地下,发达的物流体系使得物品在仅仅几天内就可以成功投送到全国任意地点;街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江苏人也将自己的旅行目的地拓展到全球各个角落。江苏与世界因“一带一路”“欧亚大陆桥”的基础设施深度互联互通,与世界的交流互融互补不断加深。

  改革开放,四十年里看交通出行。“下海”、“进城”、“开放”、“融合”,离不开基础硬软件的不断提升,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认知互促的水到渠成。四十年的交通发展,彻底改变了江苏居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也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改变了所有人对发展的认知。交通只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面镜子或是工具,追求美好生活才是改革开放的宗旨和落脚点。江苏人从讶然于变化、泰然于变化到欣然于变化,心情随改革开放变得更加沉稳和坚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