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评大赛 > 作品列表 > 正文
抢抓发展新机遇 昆山改革再发力
2018-09-25 17:18:00  作者:  王东

  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一天突发奇想,令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一颗颗往山岭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是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本质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

  回望我们近四十年的改革历程又何尝不是如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3年全面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苏南模式异军突起;90年代成立浦东新区,掀起兴办经济开发区浪潮;2001年加入世贸;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以“创新”为主题词的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绽放:“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共享经济”……,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今天就不可能结出“繁花似锦”的硕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代驿道的变迁和水文环境的变化,使得京都几经东迁;大运河的兴衰见证着扬州的繁华与落败;“独口通商”成就了广州城;大航海时代让上海成为“东方明珠”……不难看出一个城市的发展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由其外部环境和区位条件所决定。昆山位于上海、苏州两城之间,昆山的发展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和区位优势,这种客观条件孕育出早期“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内生式发展的苏南模式;也推动着以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开发区为代表外生式发展的园区经济。如今又来到历史的发展隘口,昆山将何去何从?不少人“坐困愁城”。当上海11号线通到花桥的时候,星期日工程师正在追赶高铁前往上海开始新一天工作时,“海漂族”在花桥的楼市讨价还价时……我们仿佛意识到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连绵区已悄然形成,上海、昆山、苏州已连成一片。对标世界,全球化、大城市连绵带构成的经济共同体,以一种咄咄逼人地气势席卷全球。上世纪60年代以纽约为中心的东北部大西洋都市带形成,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得到充分发展;80年代,以东京为核心的太平洋大阪都市带形成,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等城市得以发展,享誉全球。可见,已往“单枪匹马”的发展时代已经结束,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窠臼,抢抓大都市连绵带历史发展新机遇,找准功能定位,下好先手棋,赢得时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整体考虑的全局观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一是加快融入步伐。要快速推进S1线的建设,争取更多区域交通项目特别是城际轨道交通,主动融入大都市带。二要高标准定位。经济质量、城市建设、公共配套服务等要向上海、苏州看齐,即“上海什么样,昆山就什么样,浑然一体”,昆山要与上海、苏州形成“三足鼎立、平分秋色”的发展格局。三要精明增长,形成区域新增长极。既要承接上海、苏州的技术、资源等要素“外溢”;也要错位发展形成主体功能,成为区域新的增长极,带动大都市带发展。四是用好平台。依托开发区、高新区和各类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创新组织的落实,积极孵化创新组织、总部经济、研发机构等,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调整,在产业上不掉队,形成区域创新联动,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五是“筑好巢,引来金凤凰”,要充分发挥昆山的地缘优势、成本优势、比较优势,吸引企业和人才落户,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居住环境、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必将在大都市连绵带发展中、后期成为核心竞争力,昆山应未雨绸缪,避免陷入“人口诅咒”、“资源诅咒”的泥潭。

  “海风吹拂了五千年”,历史的启示依然如此清晰:把握机遇,才有发展;掌握规律,才能弯道超车。如今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连绵带已经到来,工业智能化、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生态经济等新兴经济和生产模式在这片土地上竞相争艳,形成经济共同体,昆山正以创新经济体为抓手、区域联动发展、增长极分化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续写新传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