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评大赛 > 作品列表 > 正文
家乡的路
2018-09-25 17:10:00  作者:  费明华

  在宽敞的马路上散步,舒心地哼着小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时不时想起四十年来,我们家乡的路与祖国大地一样,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变了!

  七十年代家乡的路还是泥路居多,只有村道是能开拖拉机的大路。拖拉机路是用泥土堆起一条路的形状,人力打夯把路面夯一下,上面铺上薄薄的一层道渣。道渣通常是工厂炉膛烧过的煤渣,也到山上石矿运一些轧不成产品的沙石料,铺好的道路也没有压路机先压一下。拖拉机开过,就在新的道路上“刻”上两条车辙,一到雨天车辙里就有了积水。如果走路遇上拖拉机,难免会让行人的裤子衣服溅上泥水。往往在一声成年人的“埋怨”过后,拖拉机手也就是无奈地摇一下头,苦笑作答。如果是小姑娘的一声惊叫,拖拉机手则报以爽朗的笑声,夹着的拖拉机声,“突突”而过。尽管经常派人修修补补那样的大路,因为道路不宽,道渣又铺不到路边,所以经常有拖拉机避人或车而陷进路边稻田的。于是必须叫上七八十来个壮劳力,把拖拉机扛着拉起来。为了节省土地,有的拖拉机道路下面就是暗渠,就是用石灰与土夯出的一条管道,供灌水之用。有的地方经过拖拉机的碾压,就会出现塌陷,于是不得不进行“抢修”。到冬天农闲的时候,村道都会被整修一下。

  那时的路,就像当时的生活,常常出现困境,必须经常“抢修”。

  记得七十年代初,公社决定将硕放机场营房门口的公路延伸到墙门镇上。在稻田中插着红旗的标线上划分了各大队的垒土任务,在杨家湾那儿搭建造桥工棚,各大队便抽调劳力奋战筑路工程。于是从营房开始一直到墙门大河头那儿,筑路的大军起早摸黑,有的还挑灯夜战。肩挑泥篮的,扛着箩筐的,疾步如飞。打夯的,夯柱落地咚咚响,拉夯的号子声一阵盖过一阵。大概经过了大半年的工期,硕放人民自己筑的一条公路终于通车了。尽管城乡间的公路还都是沙石路,但乘车去一趟城里也不容易,人们在尘土的卷扬中,嘻嘻哈哈地把笑声抛洒在颠簸的路上,把喜悦带到了家里。

  那时的路,毕竟把城乡的距离拉近了。农村的生活也在颠簸中顺畅了起来。

  由于去无锡的公路必须经过硕放火车站,所以经常被火车堵塞。尽管硕放境内有“水陆空”,但是“路”还是不便。乘船去苏州无锡,要到望亭北桥,或者伯渎港;汽车去无锡,要过火车站;飞机场南边的百姓走亲戚去北边要绕过飞机场。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了,硕放境内公路规划纵横交叉,彻底改变了硕放境内“海陆空俱全,交通不便”的格局。

  一条条沙石道路也和刚筑成的公路一样,穿上了黑色的礼装。经一路、振发路就有了好几个弟弟妹妹,在古镇墙门的周围勾起了情丝绵绵;墙裕路、通祥路,寄托着硕放人民富裕、吉祥的愿望向往着那来自光明的电厂;连结伯渎港和望虞河的薛典路,永远诠释着“泰伯奔吴凿渎垦田”与“项羽虞姬凄美爱情”的故事;一路连起城乡的长江路,硬是将无锡东郊偏僻的地域拉进了无锡闹市;还有锡张高速公路,在硕放境内竖起了框架张开了臂膀,拥抱着美丽的空港城,向周边兄弟城市伸出了温情的双手。九十年代,我们硕放又架起了一条空中的路,走进新世纪,空中的道路伸出了国门,通向了世界。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在陆地上、而且在空中也是那么铿锵有力!

  路,越来越宽了,我们的生活也随着道路的拓宽而越来越富裕了!路,越来越美了,我们的生活也随着道路周边美丽的景色而越来越多姿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改变了道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