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评大赛 > 作品列表 > 正文
人文相宜是乡村振兴的底蕴
2018-09-25 17:08:00  作者:  糜汶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给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焕发起广袤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对乡村来说,文化是一个村落的灵魂,连着过去,接着未来。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

  有品质的新乡村,因人的参与方能成为一泓活水。依托山水资源、区位优势,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古朴村落为形,打造一村一品,建设出乡土气息浓郁、内涵品质跃升、宜居宜业新家园。诸如平遥古城、凤凰古城、乌镇等古城古镇古村落,都是因其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内涵丰厚而传承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因其乡愁记忆浓厚而经久不衰,有的更是因与时俱进而旧貌换新颜。充分弘扬乡村人文底蕴,乡村必将愈发充满朝气、蓬勃发展。

  有活力的新乡村要培育“走心”的特色本土文化。加强内涵挖掘与传播,提炼区域文化符号,不要古迹寥寥,却硬要开发“文化小镇”,试图汇乡村旅游、文化娱乐、民宿餐饮为一体,结果却沦为同质化的仿古建筑和所谓文创产品的集散地。有的乡村古迹虽少,但拥有着丰富的产业资源。如阳山桃源村,全村家家户户种植着桃树,因桃而富、因桃而兴。春赏桃花、夏品蜜桃、秋冬泡泉、四季有景。隐居集团、花间堂、千里走单骑等一线民宿品牌先后落户,桃花源景区、桃文化博物馆、桃制品加工厂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不断涌现,活力乡村美丽画卷快速展开。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乡村居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制意识的大幅跃升,乡村有着良好的家风、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才会形成有风骨的新乡村。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和谐文明新家园。宜兴的白塔村从昔日的扶贫村变成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靠的就是村委始终贯彻新思想,明确新要求,为白塔村群众筑牢精神高地,提供信念支撑。发掘保护、新建改造于怜纪念馆、乡贤文化廊、文明乡风廊等一批功能载体,激励乡民热爱家乡、回报家乡。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人文相宜的乡村文化既是对记忆的保存,又是对风貌的升华,在留住乡村历史脉络的同时,配合城市发展的需要,重塑农民的精神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乡村聚拢人气,文化强省方有底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