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评大赛 > 作品列表 > 正文
江苏新农村建设剪影
2018-09-11 16:24:00  作者:  王秋燕

  40年前,我们对于农村的印象是什么?脏乱差,是农村的代名词。当你走进农村时,一排高矮不一的土坯房以及凹凸不平的道路映入眼帘。如果你在村里走上一圈,几乎可以看见每家墙外都有一个粪坑或是粪堆,蝇虫嗡嗡地到处乱飞;在房前屋后都会堆放着柴草垛、秸秆;还有很多村民将牲畜圈养在门口喂养,散乱的草料、粪便混杂在一起。这是四十年前的农村景象。

  40年的沧桑巨变,印证的不仅仅是城市的一幢幢高楼,农村的改变更是惊人。就以十总镇育民村为例,现在你走进村里,看到的是在阳光的映衬下分外整洁美丽的村庄,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居民别墅群,曲径通幽的小游园,到处散发着浓浓的幸福气息。

  近年来,十总镇育民村围绕打造“最美乡村”这一目标,积极构筑“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家园,打造出了地域特色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育民村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等荣誉称号,并在2017年摘得“江苏最美乡村”的称号。

  1982年1月,中央下发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再发“一号文件”,肯定联产承包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江苏随即在全省推广包产到户。到了2006年取消了延袭千年的农业税。农民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随着党中央一系列富农惠农的好政策,农民的发展扩宽了渠道,思想更加的活跃。

  经过两代人的奋斗,如今的育民村已然换了新模样,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水泥路基本村村户户通达,大路两侧的路灯也点亮了回家的路;呈现在眼前的是排列整齐的镶着瓷砖的房屋,几乎每家院子铺着砖,干净整洁,门外也不再杂乱不堪,而是栽上了景观树和花草;农村人做饭也用上了电磁炉、电炒锅、液化气等,既方便又能减少污染。

  看到了环境的改变,人的改变也不得不提,育民村以家庭美德教育为载体,通过宣传“家训文化”,把乡村文明建设由枯燥无味的生硬说教,变得贴近生活,更易于被群众接受,同时倡导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乡风,促进乡村和谐发展。目前,社区里流传着“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做人要诚实、善良、勤劳、简朴、任劳任怨”等优秀家训。钱包鼓起来了,于是村民们从追求物质到追求精神的提升。

  发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近年来,村民不仅充实了“米袋子”,丰富了“菜蓝子”,还鼓起了“钱袋子”。村民们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村逐步摘掉了贫困帽子,社会也稳定和谐,这些成果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富民好政策!

  育民村40年的改变只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一角,江苏的农村已经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农村的看法。随着村村通道路建设、路灯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步缩小了农村与城里的差距,甚至农村还有许多城里没有的优势:比如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路网的拉通不仅沟通了乡村与外界的联系,而且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使农产品走的出去了,也将致富的希望带了进来。如今农村整齐划一的农村小别墅,清新的空气,旧貌焕新颜,每逢节假日,总是吸引着更多的城里人成群结队的往农村跑,“乡村游”又成为了农村的热门词汇。从“进城热”到“下乡热”这样的改变不得不说让人欣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这既是对农村建设的又一次挑战,也是改变乡村面貌的另一个契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