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022-11-04 11:19: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苏如何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更好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

王天琦: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江苏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GDP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全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去年PM2.5浓度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进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好啃的骨头基本啃完了,剩下的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仅靠末端治理、依赖行政管制已经难以为继、事倍功半,必须强化源头治理理念,用好源头上防治污染的各类根本性措施。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市场化和基础能力建设,不断丰富源头治理的政策举措。一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水平。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立法研究,在近年来制订发布地方标准110余项的基础上,再编制实施新一轮生态环境地方标准规划,不断夯实法规标准保障。二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水平。更好地运用价格、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经济手段,通过内化成本和利益调节,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大力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确保兑现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开展提标改造。深化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加快建立总量指标储备和统筹分配机制,利用市场机制高效配置资源。用好“环保贷”“环保担”等绿色金融产品,有效降低企业环保投融资成本。三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能力水平。更大力度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加快构建全国一流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坚持环境执法、督察“严”的主基调,不遗余力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实施非现场执法监管,进一步提升环境执法效能,做到“有案必查、无事不扰”。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体现了高度重视,江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怎么打算?

王天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实施环境基础设施三年建设方案的基础上,今年又印发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十四五”专项规划,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污水管网较10年前增加40%、51%,危废处置能力达5年前的3.9倍,取得明显进展,但与现代化治理需求还有差距。

我省能否早日迎来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的“拐点”,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建设适度超前、更加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这是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之举,是拉动市场投资、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多赢”之策。比如,我们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如不能达到80%以上,全省水环境质量就难以实现稳固改善、根本改善。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紧盯重点领域。用好水污染物平衡核算成果,推动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以每年5%左右比例稳步增长,科学谋划新一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工业生活污水分质分类处理。大力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广泛开展“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绿岛建设。二是拓宽资金渠道。推动各地政府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倾斜支持力度,积极推广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撬动更多资本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三是推动规划融合。加强与国土“三区三线”划定、国土空间总规详规衔接,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图斑“嵌入”城市总规详规,增强建设环境基础设施的强制性,提前规避“邻避”风险,解决落地难题。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江苏如何在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上实现新突破?

王天琦: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省生态质量指数变化幅度达到“明显变好”,长江江豚、桃花水母等敏感物种大量回归,自然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比喻,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江苏国土开发强度较大,这是回避不了的省情实际。立足这个现状,如何更加科学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丰富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由污染防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转变,切实在“守、增、转”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四带三区多点”自然生态保护格局,推动全省生态质量指数逐年提高,生态空间保护面积保持稳中有升,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达到90%。一是“守”。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监管,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全面启动物种名录管理制度,加快实现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覆盖”,突出抓好热点区域物种栖息地保护。二是“增”。实施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探索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通过科学人工干预措施,实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正向演替。动态更新并监督落实全省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防止“以修复为名、行破坏之实”。三是“转”。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设生态产品监测、评估、核算和交易体系,鼓励地方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有效解决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问题,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标签:
责编:孔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