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伊始,中国电影迎来开门红。据统计,这个春节档,全国电影总票房超80亿元,总观影人次约1.63亿,总场次达393.7万,均创中国影史同档期新高。
春节观影、消遣时光,堪称新年俗。从这些年数据表现看,春节档票房比重一直占全年的10%以上,可谓“兵家必争之地”,片方也好、影院也罢,都会铆足了劲儿。今年春节档,《热辣滚烫》《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等多部影片“开卷”,全民讨论热潮持续。但当票房纪录频频刷新之时,也不乏一些争议。如果说针对影片质量的讨论,还可归结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那么,半数电影先后撤档、头部电影营销走偏以及品类较为单一等质疑频现,就是不得不正视的隐忧。
春节档之喜忧,其实也是当下中国电影境况的折射。一方面,这些年,大众观影需求不断增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且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电影的确成长稳健,一批国产电影相当惊艳。但另一方面,诸多弊病也愈发突出,一定程度影响了影视行业的生态。比如“赢家通吃,输家逃跑”,档期和排片安排到底合不合理,产业秩序如何更好维护?再如“营销先行、噱头造势”,似乎谁会制造话题、谁会迎合情绪、谁的热搜多,谁就胜利了,市场陷入浅层次的营销比拼。还有同质化趋向,群起穿越,怀旧扎堆,翻拍致敬,总给人“撞脸”之感。
电影需要观众,观众需要好电影。固然,一部电影的成功,关联的链条很长,但决定胜负的核心要素还是作品。今天,观众已不是影视领域的“外行”,或深或浅,他们对影视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懂得如何用脚投票。如这次春节档,影院大屏“厮杀”激烈,线下“影评大赛”同样如火如荼,不乏鞭辟入里之见。说到底,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心中也都有一杆秤,票房高是好事,但票房不能说明全部问题,这个市场最需要的,是更多文化匠人,而非文化商人。
用心拍的电影,观众才会用心看。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今天是创作的黄金时代,潜心打磨作品,才能收获口碑票房双赢。
图源:新华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评论员 田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