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从国产不倒翁、铁皮玩具,到美国迪士尼、麦当劳小丑叔叔系列,再到西洋意大利胶皮玩具、提线木偶……北青报近日报道显示,“承载着一代人儿时回忆、在岁月更迭中被保存下来的旧物,作为一个独立而小众的分支,成为当代年轻人消费选项中的一大新品类。”
这些“中古玩具”在时间流逝中被偶然地、零星地保存下来,已然超出了工业流水线的销售和定价模式。店主带着一些文化考古的心态搜集和淘选,顾客带着一点寻找自我的情绪浏览和购买,开价、还价的一来一往中,不像是消费商品,更像在寻找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在近些年吹起的“年轻人怀旧风”中,悄悄火起来的不仅是中古玩具。魔兽世界开放“怀旧服”,任天堂发布“怀旧机”,《灌篮高手》上演大电影,童年零食、古着商店、旧货集市都在无声无息间聚集了大量的年轻人。如果说老年怀旧是一种人生特征,是每一代人都要经历的循环,今天青壮年群体的怀旧感则显得有些特殊,其背后所隐藏的时代特征颇堪玩味。
在中国,至少从“85后”开始的几代人,都已经是网络原住民。在此之前的几辈,还都留存着前互联网时代的时空观感,而在此之后的年轻人,已处于越来越系统化的媒介化生存之中。技术媒介生存深层改变的是什么?表层上是知识传播方式、观点表达方式的不同,深层上则是时间观的彻底改变。因为时间轴和因果关系变得随时可以调整,线性时间带来的“前后相继”感已变得模糊而不可确定。
在网络空间中,所有的“过去”都会被“实时”“刚刚”一遍遍冲刷;延展性的“历史”变成了平铺在短视频中的一个个“瞬间”。每个“瞬间”都可以纵横万里、俯仰千年,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刹那进入NASA拍摄的黑洞吞星,但也因此,让“万里”和“千年”都失去了真实感和重量感。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其实就是不断涌现的“瞬间”的拼贴,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如果要寻找历史,哪怕是一种个体的历史,都需要沿着一个个网络轨迹,专门进行打捞和确认。
一个标准的现代人,吃穿住用行,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在技术媒介中。未来,甚至技术媒介还会成为一种日常智能穿戴,与我们的物理空间完全合一,想想看无人驾驶汽车与身体的连接,VR健身器与身体的连通,就会明白人机合一已是迎面而来的现实。技术媒介的时间会进一步包裹物理空间,成为时间显现的唯一方式。“怀旧”之风悄然在网络原住民中兴起,正是一种对时间失重感的对治。
也就是说,年轻人特别珍重一些文化符号,比如中古玩具、童年零食,比如小时候居住、玩耍的街市,也许就是在下意识地通过串联这些文化符号,接续起线性的时间,从而接续起个人的历史。历史感的消失,会让人处于失重和眩晕的状态,而“怀旧”则是试图把握从过去到现在的平衡性。如果从这里延伸一下,年轻人中的博物馆热、非遗热,其实也有了新的理解角度。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