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敏飞
2023年秋季开学季,全国多所高校宣布学费涨价。今年以来包括上海、四川、吉林等地陆续调整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标准,上涨幅度在10%-54%不等。调整后,全国多所公办高校学费跃升至每学年4000-8000元。其中,华东理工大学部分专业涨幅达到54%。按照多地已公布的收费标准通知,此次学费调整实行“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在标准调整前入学的老生不受影响。
任何涉及民生的收费项目涨价,都会引发关注,高校学费上涨亦是如此。对高校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财政补贴、学生收费等方面,教育部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财政拨款比之前有所下降,再加上近年来高校发展迅速,办学成本日益增加,因此高校学费上涨在情理之中。
不过,对此依然有一些质疑的声音。第一个是,上涨之后的收费是否能被公众接受与承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以此对照,大学生学费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是不是偏高了一些?另外,高校涨价之后的收费到底用于何处,也不应该是一笔糊涂账,在确保不涉密的情况下,适当的公开透明是必须之举。
理性地分析,大学生已经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收费是合理的。一方面,高校面向社会招生,大学生到高校学习知识与技能,算是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基础投资,学校随着市场发展变化而调整费用,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享有部分财政补贴,剩余部分需自己承担,而过去十年高校学费并未上涨,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收费上涨也有现实依据。
当然,更进一步来说,外界除了关注学费上涨之外,也很关注高校的服务质量。如今,一些学校热衷于在占地面积、豪华教学楼等基建工程上投资,但对提升教学质量等关键问题则缺乏关注,这是本末倒置之举。高校学费涨价,还是要把资金花在关键上,确保教学内容、设备、人才等各个方面教育的基础工程建好,不断提升教学和服务质量,唯此,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认可。(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