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28日澎湃新闻网报道,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祭祀平台乱象频出:有的纵容用户给活人乱建网墓,将网络祭祀变成网络暴力;有的对战犯、反面角色等堂而皇之地加以祭拜,公然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一些祭祀平台开始设置“香火排行榜”,祭拜品越多,纪念馆排名就越高,同时设计了复杂的供品道具和套餐体系,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把网络游戏、直播的“规则”引入祭扫活动,让本应严肃的清明祭奠跑偏变味。
在网络平台创建纪念馆,留下逝者的音容笑貌,为名人先烈献花点蜡,以“云祭祀”的方式追忆故人、寄托哀思,本是清明节祭祀的新风尚,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祭祀陋习,避免资源浪费和火灾隐患,而且能减少人们祭祀时的舟车之劳。相比传统祭祀,网络祭祀有声音、有图像、有文字,可以更好地表达哀思、追念,是一种理想的祭祀方式。
然而,网络祭祀是好经,却被祭祀平台这个“歪嘴和尚”念歪了。一些祭祀平台可谓丧失了底线和原则,将网络祭祀当作“摇钱树”“聚宝盆”,利用祭祀者的哀思,实施诱导充值、打榜等行为,把严肃的祭祀活动变成了“榜一大哥”竞赛,如此,清明也不再清明。祭祀平台向祭祀者收取一定费用,无可厚非,但如同发“国难财”“疫情财”会被唾骂一样,利用祭祀者哀思大发“祭祀财”同样会被口诛笔伐。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祭祀不是大发横财之机。让网络祭祀平台规范有序运行,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及时跟进、发力,既要鼓励开展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也要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动态巡查,为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为划清“红线”“底线”,另一方面不妨探索建立公益性网络祭祀平台,树立行业标杆。广大网民也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对祭祀活动保持应有的敬畏,避免将祭祀活动娱乐化,切记清明文化的内涵是慎终追远,哀思无法物化,真正的怀念应在内心,不在香火。
“互联网+祭扫”是厚养薄葬、文明低碳拜祭的清明新风,这股新风绝不能被糟粕污染。(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