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热气腾腾的“夜经济”,正成为众多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促进文旅消费,守住城市烟火气,近段时间,全国多地多地持续发力,助力“夜经济”不断升温,点亮月光下的精彩。
无论精彩纷呈的演出,还是美味诱人的小吃,对消费者来说,“夜间消费”早已不是新鲜事。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夜经济”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在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多重作用。激活“夜经济”不仅是当前的务实之举,更是激发城市活力、点亮城市发展的长远举措。
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打造。“夜经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离不开当地文化风俗、消费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夜经济”,应少一些刻意模仿,多一些因地制宜,尊重经济规律,打造有温度、有亮点、可持续发展的“夜经济”场景。
大胆创新,拓展消费新领域。面对旺盛的消费市场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不少地方在发展“夜经济”时,业态还相对单一。夜经济不是“日经济”的简单复制,更不是纯粹的“烟火气”,购、食、宿、文、娱、健、养……这些“新夜态”都是夜间消费市场可以拓展的领域。需要开拓思维,营造更多消费场景,同时赋予夜间消费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元素。
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的大唐不夜城,以昆曲文化“唱响”夜经济品牌 “姑苏八点半”,以冬奥大跳台为背景的首钢园,优质的“夜经济”是多业态和各类夜游产品的互促共荣、和谐共生。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运管模式,盘活文旅资源,做优产品供给,推动更多“夜经济”走出品牌化之路,绽放城市多样魅力。
发展“夜经济”,还需要交通、城管等多领域共同发力,考验着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北京地铁14号线近期延长末班车发车时间,苏州地铁缩短运营间隔;湖北十堰城管执法采用“宽严相济”方式,对餐饮油烟、污染案件快速查处,同时加大夜市周边垃圾清运力度;多地制定出台更具灵活性的停车管理措施,满足夜间出行需要,都在为发展“夜经济”保驾护航。
如同千人千面,“夜经济”也不局限于单一的消费形式。夏季集市里,人群熙熙攘攘,交谈声、讨价声交织在一起;书店里,不同年龄的人们安静享受阅读;健身房里,跑步、练瑜伽,挥汗如雨;小广场,音乐爱好者现场开唱……“夜经济”带来的是幸福生活的烟火气,呈现的是城市文化的独特底蕴。“夜经济”繁荣起来,必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文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