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采访发现,一些大中城市、区县、乡镇和村里的不少直播基地,很多都冷冷清清,实际投入使用的直播间寥寥无几。行业内有个说法,“10个基地9个亏”,很多基地成了“挂牌基地”。从“遍地开花”到“折戟碰壁”,直播基地该何去何从,值得反思。
近年来,在直播经济风口之下,不少地方抢抓机遇,纷纷推出政策,试图通过筑直播基地这个“巢”,引来“金凤凰”。一来,直播基地可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从货物供应到物流运输再到订单管理,直播基地将产业上下游打通,成为产业升级、招商引资、孵化创业就业的有力平台。二来,直播基地的门槛较低,运行模式也相对简单。由此,直播基地成为多地扶贫助农、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快车道。
然而,盲目发展的结果是,不少直播基地运营维艰。有不少基地尚停留在“做房东收租子”阶段,对基地需要提供的政策以及相关的服务缺乏基本认识,有的甚至“只想赚一笔政策补贴”,等到政策扶持期结束便离场。同时,运营经验不足、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不健全等,也成为直播基地面临的困境。
一个经营良好的直播基地,“人、货、场”三者缺一不可,既需要直播“场”设施完备,更需要“货”和“人”的更好匹配。其中,“货”是基础,直播基地需让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与直播经济更好地融合。主播也是重要因素,市场上真正有带货能力的主播供不应求,因此,既需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和团队,也要扶持培养更多本土直播人才。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城市的“货”和“人”资源不尽相同,直播经济发展政策和“场”的设置布局,不能“抄作业”,要避免“一窝蜂”导致资源过剩。
长远来看,能否完善政策法规,结合当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协调“人、货、场”三要素,实现差异化竞争,一定程度上决定直播基地的持久发展能力。而这,需要政府、龙头企业、直播平台等多方面同向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