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经验
2021-01-19 13:35:00  来源:南方日报  
1
听新闻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如何确保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更加有效?带着一连串疑问,南方日报评论员日前赴云浮罗定市展开调研,探寻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罗定密码”。

整洁的村道通向每一户农家,绿水青山间掩映着漂亮的民居……初入罗定,或许觉得眼前的乡村景象没什么不同。不过,走得越深,就越会眼前一亮:在双莲村,横跨稻田长5.2公里的长岗坡渡槽,不禁让人感叹罗定人民艰苦奋斗的伟力;走进丰盛张屋村,先是一条蜿蜒的彩虹乡村路送上惊喜,接着就会置身于山环水抱之中,为古城墙、古树、古渡头的交相辉映所吸引,感受到亲水平台、党建广场、运动广场带给村民的获得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纵观罗定近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和实践,就是紧紧围绕“五个振兴”目标方向,持续做强特色产业,深度挖掘特色文化,着力补足乡村建设短板,注重产业融合协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厚植接续发展潜力。

无论实现脱贫攻坚,还是推动乡村振兴,产业都是重点、是基础。罗定位于西江之南、两广交汇地带,因坐拥广东最大的红土盆地而被誉为“岭南粮仓”。这里盛产肉桂等南药,亚灿米享有盛名,竹蒸笼行销海外,为做强特色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罗定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深入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围绕特色产品做大文章: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交易博览中心,打造“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东名南药”品牌,积极对接“三区”大市场,推动肉桂等产业链向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纵深延伸,拓展出口贸易,构建“大企业牵手小农户”利益联动格局……抓住特色产业,既不简单地模仿他人,也使别人无法轻易复制,才能真正塑造优势;把这样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接二连三”,促进三产融合,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就有了更坚实的源头活水。

在长岗坡纪念馆广场,一场热烈的“文艺轻骑兵走基层”巡演正在进行,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新时代乡风文明画面。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离不开文化振兴。罗定地处“南江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悠久,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为民担当实干”的长岗坡精神,有蔡廷锴故居等红色文化遗存,有文塔、学宫、龙龛摩崖石刻等历史古迹,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长岗坡渡槽,建设展馆讲好奋斗故事,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连接红色游、生态游、休闲游;依托青山绿水和“之问渡”古迹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也要协同发展,既看得到美景又记得住乡愁,让民风更淳朴、家风更纯正、乡风更文明。同时文化既是精神力量,也蕴含着巨大产业潜能,在传承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塑旅、带动产业,给乡村发展打开了新空间,为接续奋斗倍增新活力。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还要看到,对很多地方来说,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攻克的难题。走在镇口村头,明显可以感受到罗定的努力: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坚持城乡一体化抓创建,着力完善道路、生态环境、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美丽圩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财政和社会力量推进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强化扩容,仅过去三年就新增各类学位2.6万多个,在(扩)建医院4家;在城区黄金地段建设江滨公园,为群众提供健身休闲好去处……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善于撬动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有针对性地补足民生短板,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发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立足产业,通过加快发展增强内生动力,也需要着眼“全面”要求,在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方面持续探索,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罗定市近年的探索实践正生动展现了这一点。只要全省各地都能坚持未雨绸缪、放眼未来,立足自身禀赋、培育特色优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为全国打造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推动乡村振兴积累更多好的广东经验。(南方日报评论员)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