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救人”“教科书式救援”“教科书式自救”,近日,多起“救助”事件频上热搜,也让大众认知到,急救知识的储备和有效应用,不但能救自身于危难,还能救人于水火。
比如22日,福建福州的郑女士乘坐电梯时突遇故障,从35楼急剧下降至12楼,其迅速按下数排楼层按钮,在电梯停在12楼时离开。正是其临危不乱的处置,为自己安稳逃生赢得了机会。无独有偶,19日,上海金山区朱泾镇北圩新村一居民楼发生火灾,居住在此的9岁小学生麻文博叫醒父亲逃生,在下楼过程中,还将楼下居民全部叫起,随后在小区外拦车请求司机通知消防人员。而15岁少年盛晓涵路遇倒地老人,立即心肺复苏,为老人赢得了抢救时间,更让大众赞叹“少年可期”。
凡上述种种,虽然有几位当事人冷静、沉稳、临危不乱的成分在,更关键之处在于,这几位应急知识储备充足,并能在遭遇紧急情况时随机应变,有效处置,让自救、救人变为可能。
面对突发情况和危难,手忙脚乱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有时甚至不可避免。比如,小博爸爸返回火灾家中拿手机报警,结果被困(后被消防人员救出),与此相比,小博的处置显然要比作为成年人的父亲冷静、正确。后来大家知晓,小博的学校开展过相关逃生培训。从中我们看到,足够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有效的演练,做到正确应急处置并不是不可能,甚至连9岁小学生也能做到。
因此,让更多的人在遭遇危险时能自救、在路遇危急时能救人,开展普适性质的应急培训,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日本从幼儿园甚至保育园开始,学校里每个月都有各种各样的安全演习,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训练。日本防灾减灾体制的特点在于“加强立法,强化应急预防、培训、经常性的教育宣传,人人都有危机感”。
从此经验借鉴,我们除了可以开展普及化的应急演练、培训以外,还应该通过经常性的宣传,让应急知识“入脑入心”。
最近,通过媒体大量对“教科书式救人”等几起典型的宣传,让普通大众对应急知识重视起来了,如果以此为契机乘胜追击,积极在社区、企业、学校范围内开展培训、演练,同时辅以媒体平台公益广告、公益视频,把大众对学习应急知识的热情及时“固化”下来,相信“教科书式救助”就会从大家只能“点赞”旁观的新闻报道,变为人人参与自助、互助的社会普遍行动。
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它的建设、发展、治理都离不开城市中的“人”。“人民城市”建设的各方面,需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普及应急知识培训开始,让人民成为城市发展最积极参与者,也成为最大受益者,有待各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