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怒江两岸奏响脱贫乐章
2020-11-10 08:29: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洪兴  
1
听新闻

从实践看,脱贫攻坚特别是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加强组织领导、走好群众路线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一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易地搬迁的安置群众与老手艺人一起制作传统民族服饰,群众就业、产业发展与非遗传承实现共赢。采访快结束时,傈僳族群众聚在一起,唱起了歌:“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傈僳族群众一曲双唱,既有汉语版也有傈僳语版,歌声高亢悠扬,感染了现场听众。

歌声为何能直击人心?傈僳族群众用本民族语言唱起时,歌声在饱含深情中洋溢着家国眷恋,情愫超越了语言,变成敲击心扉的音符。一名干部说,“歌里充满着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在怒江地区采访,很多易地搬迁社区里都贴着“感恩”的标语。和群众交流时,无论问及就近就地务工还是搬入新家,或是大病保障、教育提质,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想不到”“感谢党和政府”。

少数民族群众这份情意,也是对基层党员干部、扶贫工作队的由衷赞美。没有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脱贫攻坚战很难打赢打好;没有作风好的党员干部队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也很难树立党的良好形象。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奉献付出,少数民族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深刻认知。从全国情况看,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改善。

在怒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干部尽锐出战,有扎根社区的“暖心团”,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包括居家服务、法律宣传、社会保障、就业就医等在内的服务;有从机关来的“背包工作队”,上山驻村,动员群众搬迁,不夺取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不撤退;有不讲条件、不怕困难的“巾帼背包队”,深入高山峡谷中的村寨,用自身的亲和力宣传政策……自2016年以来,怒江有8000多名扶贫队员驻村入户,2万余名干部结对帮扶,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从实践看,脱贫攻坚特别是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加强组织领导、走好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各地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大功夫。这就要求扶贫干部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只有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才能实现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同时,在加强外部人才支持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发掘“群众里的人才”、激活“村寨中的能人”,共同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高山揽峡谷,怒江育精神。在怒江,干部群众常说“缺条件,不缺精神和斗志”。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帮扶下,自然条件的不足也逐渐填平了:以前走路一腿泥,现在家家通硬化路;以前夜晚黑漆漆,现在电灯亮堂堂;以前住的木楞房,现在砖瓦新楼房……怒江两岸的人民群众已经跨越千年天堑,踏上创造美好生活的通衢大道。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