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布通知称,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中高风险地区暂不开放营业。毕竟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低风险,所以电影院是要普遍回归大众的生活了。(7月19日 澎湃新闻)
电影院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从2月至今,很多电影院都始终处于关门状态。4月,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全国一二三线城市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院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票房同比下降近九成,从运营成本看,对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入不敷出的情况非常严重。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47万家企业从事影院相关的业务,从业人员数量庞大,行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越来越大。电影院早日开门营业,既关乎公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关系到行业的健康发展,更维系到行业从业者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推进复工复产,以便于进一步激活经济活力,实现“六保”“六稳”的既定目标。自然,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尽早实现有序复工复产已成当务之急。
由于疫情防控要尽量控制和减少“人员聚集”,电影院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再加上相对封闭式的环境,防控的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多,存在极大的疫情传染的风险,疫情防控的压力极大,加上无症状感染者等特定性因素,需要在院线开放上采取异常慎重的策略。更重要的是,相比于衣食住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电影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构成,并不具备特定意义上的不可或缺性和紧迫性,在复工复产的决策动力和需求驱动则相对偏弱,院线复工也就变得非常困难。
不过,即便再审慎的原则和态度,也不能无视和回避院线复工的现实需求。除了行业利益的内生动力,通过复工复产维护社会稳定,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外,在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让电影院开门也属科学防控的题中之意,是对防控能力与应急机制的检验。既然防控已然进入常态化,意味着既要面临着已有的风险,又要应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通过全面的复工复产,包括风险较大和隐患较多的电影院开门,对防控机制能形成较好的压力测试,对应对机制也能进行有效性测验。
“六保”“六稳”的首要之举在于全面复工复产,此意味着复工复产的行业和领域应做到全覆盖,而不应设禁区和有遗漏。同时在防控的措施上要分类施策和因地制宜,而不能因噎废食和宁缺毋滥,以“宁可错过,不可放过”的策略去应对,过于谨小慎微的做法并不符合精准、科学、合理和有效防控的要求,也不利于防控措施的提高和防控机制的完善。 时下,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低风险,在常态化防控形态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是复工复产深度化的彰显,意味着防控措施更加精准,防控能力更加自信。
电影院的开门营业和复工复产,对外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能有效激活社会活力与经济复苏的动力,具有高度的“民本思维”。更重要的是,真正积极和有效的防控,是面对疫情时提高全民参与和应对的能力,而不是“一关了之”。让行业经营者、参与者和所有人,都具备防控的意识、处置的手段和应对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风险发生。实现公共卫生安全,最终需要以全社会参与、应对、处置能力作为基础,这也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