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综合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针对今年复杂而特殊的情况,一些高校发布帮扶政策,助力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毕业生以及湖北生源毕业生就业。
当前,对大多高校而言,有两项工作极端重要。一个是学生返校复学“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恢复搞好教学秩序”,一个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为社会复工复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贯彻中央“六保”任务中“确保居民就业”的主体表现。
经济形势和疫情防控的压力,给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空前的压力。前些年还在谈“95后缓就业”,今年很可能是“难就业”。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当创新思维、加码工作,既培养好高质量人才,也要确保毕业生就业“保持相当水准”。而且要考虑社会大局,优先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等特定学生群体就业工作。
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关系到社会基本民生。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疫情给脱贫工作带来新挑战,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家庭的脱贫摘帽、生活改善等基本问题。高校尽最大努力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好业,既是自身本分工作,更是“为国家大局工作做贡献”。要把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升到“重要民生工作”高度。
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其特殊性。现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把升学、出国等也列入“已就业”。而家庭经济欠缺的学生,在升学特别是出国等方面可选择项并不多,也不能像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那样“缓就业体验生活”或“一直考研直到考上”。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做好妥当沟通,让他们“主动有意识先就业,再择业,并作出更多选择”。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年”,只是相对而言,“危”中必有“机”,当下国家“新基建”高质量发展等结构发展大礼包,也能释放为“各种新的就业际遇”。
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要有“优先保障”意识。一些大学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就根据毕业生求职进展,发放“双困”,即家庭困难、就业困难补助。学校也可以拓展多种资源,为特定毕业生群体就业加码。比如学校可以优先向重点合作企事业单位推荐贫困家庭毕业生,比如为这些毕业生订制打造就业方案,比如一些工科大学,本身教师校友中拥有企业的多,可以整合类似资源“首先消化贫困家庭毕业生”。
毕业生就业,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拼综合条件”。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历来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重要部分。今年受疫情和全球经济恶化影响,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不仅更加重要而且极为紧迫。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准帮扶,确保贫困生就业“落袋为安”。本身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对家庭而言就是一项很大负担,也是家庭脱贫重要抓手,所以一定要谨防“差就业而致贫”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