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关键时刻,人才作为智力资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资源却极度匮乏,极大地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破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甚至乡镇一级,都在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想办法。有些地方更多的是把眼光投放到外来人才的引进上,应该说想法是好的,都想着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据了解,在条件艰苦的县市,“引才难”一直扼制当地人才工作开展的一大痛点,一年到头,能引进一两个专家建立“专家工作站”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更不用说引进大量与当地优势资源相结合的专家型人才。在“引才”的过程中,要么是因为政策措施没有吸引力,要么是工资待遇不优厚,总之,有各种原因让渴望引进的“人才”们望而却步。
其实,人才也分很多种,有学者型人才、专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文化类传承人才等等,在潜意识里,人们更多地把“人才”定义为学者型人才,认为高学历肯定就具有高技能。其实不然,假如花大力气引进一个对市场经济颇有研究的学者型人才,而当地急需的却是种养殖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
当“引才”的道路比较艰难时,我们何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具有的那些“乡土人才”,只要认真去发掘,给予政策去扶持,就会发现他们或许才是迈上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大“宝库”。他们也许学历不够高,却具有着某方面的技能,那些是用现代科技手段无法体现的,如民间刺绣、民间蜡染,以及一些民间特有的手工艺编织等等,他们所拥有的是一种民族的、历史的,且更具有传承意义的独特技艺。只要政府在政策上稍加倾斜,在带领带动群众方面多给予引导,这些“乡土人才”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另外,乡土人才更具有情感上的认同感,他们更多对家乡怀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情感。一旦所拥有的技能与当地发展路径对口、与发展时机契合,往往能将具有的技术技艺迅速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在实际生活中,假如有两个选择:一是听外来专家讲一堂技能培训课;另一个是听村里的因着某项技能突然发家致富的村民传授致富秘诀。更多的村民应该会选择后者,因为这除了心理上的认同外,更是一种活生生的示范效应。所以,用好用活“乡土人才”是关键,他们更是催生群众勤劳致富内生动力的一大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