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又至,年味的话题再次升温。比如,年味变淡是不少人的一个共同感叹。
的确,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整个社会对过年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仪式和程序。像备年货、贴春联、守岁、看春晚、派红包、放鞭炮等等,它们共同支撑了每一个春节的“年味”,也成了不少人心中关于过年的最深刻记忆。
但是,随着岁月更迭、我们从农耕社会跨入城市社会,过去的种种年俗及由其所营造出的“年味”,确实愈发显得边缘化,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年味变淡的关键原因。
比如,关于禁放烟花爆竹,过去虽然已经说了多年,但在春节期间,还是有相当多的地方仍有燃放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习俗。然而,像前不久河南孟州就已经提出,在全域禁售禁燃烟花爆竹。这或意味着,随着环保治理的强化,烟花爆竹为年味助兴的场景,未来或将彻底离我们远去。
当然,旧年俗渐行渐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年俗的孕育速度。
如过年进图书馆看展览、听讲座,到电影院、剧院里看电影和演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年俗。像陕西省图书馆在过年期间就将开设“传统年俗与非遗技艺”专题展;在一些乡村,农民把山歌民乐、民族舞蹈、渔歌小调,甚至剪纸、做农活都变成了独特的舞台节目;而与过去多年,多是城市人口回乡过年不同的是,近几年,农村人口进城与家人团聚的“反向春运”,正越来越成为一种新风尚……
而新年俗涌现的原因,除了城镇化率提升这一大背景,也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普及,对人们社交、购物、出行的全方位改造这一新因素。说到这一点,不少人想到的应该就是发或者抢网络红包。不过,过年期间抢红包虽然流行,但它本质上仍只是互联网平台借助春节这个大的时间窗口所进行的一种流量营销大战,而并非是中国年俗文化的延伸。
这方面真正称得上是新年俗的,像支付宝连续数年推出的集五福活动,或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它与一般互联网平台推出的抢红包大战,其实有本质区别。一方面淡化了营销味道,另一方面集五福本身就是对传统祝福文化的一种延续。可以说,是真正将传统文化和旧“年俗”与互联网进行恰当的嫁接,衍生出的一种新年俗,并成为国民心中的一个民俗新IP。既保留了祝福、祈福的传统文化内核,又增添了互联网时代的新玩法。而今年新增的“全家福”卡,不仅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沟通乐趣,也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福文化背后的家庭的重要性。甚至,被命名为“快舟•富强福”号的快舟一号甲遥九运载火箭前几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更寓意对国之重器的期待和祝福。
换言之,集五福真正实现了互联网科技让年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让90后、00后年轻人真正能够感受、理解中国年俗的目的。而不管是点亮全球的扫福活动,还是蚂蚁森林浇水得福的公益行为,集五福都体现了新时代新经济下年轻人对年俗文化的理解和创造性继承,反映出新时代年轻人的正向价值观。甚至,它还衍生出新的公益功能,如近日杭州市民捐出“敬业福”,远程送给贫困山区小学新年福鞋。一定程度上说,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年俗,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它一端连着年轻人的指尖,一端仍接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说到底,年俗的变迁,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而是借助新的载体,让传统文化跟随时代步伐,有全新的、民众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年味”的与时俱进。当然,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年俗被创造性继承,被更多的年轻人接纳,最终让“年味”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