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请给青春一个归宿,而不是数据库
2019-09-23 08:45:00  来源:红网  作者:王萌  
1
听新闻

  前几年青春校园电影风靡全国的时候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因为几乎人人都能从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上课偷传纸条被发现的羞赧和实在困倦猛然惊醒的局促。这些鲜活的年少影像没有随着时间被轻易抹灭,以至于当我们后来谈起时,都带着深深的缅怀意味。我感念这样的岁月的礼物,因此,当我看到能够检测学生上课动作和表情的摄像头面世时,我甚至看见了每个人的青春记忆最终落得个放置在数据格子里的惨淡下场。

  9月2日,一段由摄像头检测学生上课状态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学生们的脸被框起来,各种表情分析赫然在列:打瞌睡1次、走神2次。我一边惊讶于科技已经如此发达,一边又感到遗憾。这样的场景和电影拍摄的“片场”实在相似:我们都是镜头下的角色,“导演们”在场外的监视器上追踪每一位“演员”的现场表现并打分。当然,导演们是为了给观众呈现最好的视觉体验,因此他按照表演守则一遍一遍告诉演员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可是,学生们的青春不是电影,青春是容错的,是有温度和记忆的。

  摄像头一经开启,严格的监控便开始了。这便是告诉学生,你不允许出错,因为监控背后有各种规章制度在约束你。我们成长旅程的起点便是学校,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一定会发生的,学校的存在不是坚决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而是要容纳学生的偏差,教会他们如何走向下一步。附加各种设定,打造出来的青春不是最好的,能容错的青春对我们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常说“冰冷的数字”,是因为总觉得用数字来记录总少了点什么。我想缺少的应该就是鲜活。鲜活是多面立体的,而监控下要求的却是整齐划一:整齐地端坐着,表情要一致的认真。我们批判冰冷生硬,追求温度,其实就是追求在青葱岁月中那些打动人的点点滴滴。然而那些感人的小心思都将随着监控按钮的开启被封印,那份青春萌动也会随着冰冷的机器永远藏在监视数据里。

  其实摄像头监视的背后是一种社会规训。它是在运用权力将这种规范内化到学生心里。福柯提出的全景敞视主义便是基于监视和控制。在全景的视觉范围里,每一个人都处于被监控的状态。在学生们长期接受这样的规则限定后很大程度上会认为这样的监视是正常的,是应该的,因为大家都是如此。随之而来的便是“拟态”的现实,学生们会认为这种监视下的青春是人们所认同正确的,“看不见”的规训深入学生心里,操纵着他们。孤独、隔绝会在充满敌意的社会里生根发芽。在这样的长期内化中,每个人都被影响并有意无意地影响他人,当这样的观念深化到学生心里时,我们再去追求青春的温度和记忆便是无稽之谈了。卡夫卡所描绘的《城堡》便是如此,他在为我们提前敲响警钟:警惕所谓的社会规训。

  这项高科技放错了位置,使得学生的角色也错了位。本该在灿烂的年纪享受青春带来的各种滋味,却偏偏被横插一脚的摄像头强行变成了“年度最佳演员”,这其中悲哀与无奈恐怕只有经历过来的人能体味了。我希望的是在我们长大后的某一刻,时间的尘埃被轻轻扫去,年少岁月露出它清晰的模样来,我们会由衷地缅怀那段有温度的时光。

  我们要给那段时光一个归宿,不是数据库,是记忆深处。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