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尝到了走形式的做法在粉饰政绩中的“甜头”,不仅不愿意承认一些做法是形式主义,在不幸被定性后,依旧不舍得脱掉形式主义这件“舒适的外衣”。因为一旦脱掉,就意味着工作要出实力、打硬仗、有真绩,而非像先前一样虽重复琐碎、却轻车熟路地走过场、循套路、混日子。
量化文件和会议的总数,细化文件字数和会议规模,设立“无会周” “无会月”,不得把领导是否出席会议作为衡量对某项工作重视的依据;对审计、统计、巡视巡察、督查检查工作成果,实现数据互通、成果共享,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材料报送和报表填报;规定领导干部每年参与调研的最少天数,提倡蹲点式、解剖麻雀式调研和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的随机调研,坚决杜绝为迎接调研制作展板、装饰布置等现象,不悬挂欢迎横幅或用电子屏显示欢迎标语……据4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为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各地近来出台了不少实招、硬招。
基层形式主义问题存在多年,整治工作从未停止。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提纲挈领地开出了务实管用的“药方”、定下了硬杠杠。比如强调“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比如明确“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也要按此从严掌握”等。而上述新闻中的地方减负清单,是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对各项要求进行了详细量化规定,可操作性强,更便于监督。
多年来形式主义之所以久治不绝、积重难返,根子在一些人扭曲的政绩观。进一步说,在于一些人尝到了走形式的做法在粉饰政绩中的“甜头”,不仅不愿意承认一些做法是形式主义,在不幸被定性后,依旧不舍得脱掉形式主义这件“舒适的外衣”。因为一旦脱掉,就意味着工作要出实力、打硬仗、有真绩,而非像先前一样虽重复琐碎、却轻车熟路地走过场、循套路、混日子。
当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成为一种“惯性”,成为彰显“工作很忙、干活很多”的“最优路径”,一些人往往会乐在其中,难以自拔。当一些人实际上根本没有心思、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去干实事,去扎扎实实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热热闹闹走形式就成了最容易的选择。
目前来看,各地出台的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规定和做法大同小异,其成效如何还要观察一段时间。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一些地方陷入为表态而表态、为落实而落实的窠臼,在具体措施设计上“照猫画虎”,将严肃的破解形式主义、基层减负变成简单的见招拆招,甚至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怪圈——但愿这些只是杞人忧天。
当前治理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关键是要打破滋生畸形政绩观的现实土壤。各地要充分认识到治理形式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时刻绷紧力戒形式主义这根弦,警惕随时可能的回潮,切实在全社会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