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特色思政课的过程,就是展现特色思政课的过程,意义起码有二。
其一,让公众领略到特色思政课的魅力,看得见“风景”,从而受到熏染。其二,通过公众热议,激发全社会关注如何办好思政课,激励更多的学校和老师致力于打造精品思政课,从而推动思政课迈上新台阶,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毋庸讳言,不少人一提及思政课就蹙眉不已,充满偏见,甚至不无抵触情绪。究其因,一些思政课确实缺乏新意,思政课老师照本宣科,实行灌输式教学,味同嚼蜡,让学生唯恐避之不及。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显然,光有灌输而无启发,不仅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也难有效果可言,只会吓跑学生。
事实上,现实中有不少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他们有朝气、接地气,肯钻研、善琢磨。最关键的是,他们敢于把创新付诸实践,有动力也有能力对僵化的思政课模式加以改造,把思政课上活了,也上火了。
把学生带进神秘的非洲博物馆,阐述“把生活变成艺术,把艺术融入生活”;通过“搬运金豆”和“坐地起身”两个小游戏,从“集体的力量大”讲到“实现中国梦需打好团结牌”;教室里,你演司机,她演乘客。
黑板上,大家拼出“生命之花”……把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思政课当然可以这么上。不这么上,如何落实总书记所说的“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等特点?不这么上,怎能入耳入脑,温润人心?有个细节是,某学校思政老师在一节思政课上,巧妙设计,孩子们一个个手捧家书,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几分钟后,有同学眼睛红了,有同学开始偷偷抹眼泪,还有同学轻声抽泣起来。甚至平时班里几个最调皮的孩子,也哭得稀里哗啦。”这就说明效果达到了,如果思政课老师高高在上,一脸威严,全是粗暴而冷漠的耳提面命,恐怕很难实现这样的效果。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应该承认,这一代孩子是互联网原住民,相比父辈,他们视野更开阔,头脑更灵活,也更具开放性,思政课老师如果没几把刷子,就很难在他们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从这个角度看,总书记所提出的,思政课老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确有道理。从形式新,到内容实,特别是思政课老师,人格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才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效果。
什么是教育?哲人早就有过诗意表达: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话放在思政课教学上,或许尤为恰当。意蕴悠悠,创意无限,发现并呈现更多有特色又有水平的思政课,礼赞并褒奖更多有创意又务实的思政课老师,同时在制度革新上为思政课创设更优越的宽松环境,那么我们的思政课就更有前途可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就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