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重阳节“红包”有数量更有质量
2018-10-17 08:32: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丰收  
1
听新闻

  要想做好重阳节、“敬老月”各项工作,既要站在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的高度,也要站在老年人口和普通百姓的角度换位思考。

  今年重阳节,北京市敬老孝老的氛围格外浓厚。10月1日至31日为本市的“敬老月”,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孝满京城德润人心”。敬老月期间,市、区、街乡、社区(村)各级单位将开展各类走访慰问、老年文体、心理咨询、读书讲座、困难帮扶、为老服务等活动共计908项,比去年500余项增加近一倍。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阳节,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这既是因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需要更多关爱,也是因为敬老孝老在国人心中具有越来越重的分量。北京市老龄办近日发布的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近1/4户籍人口在60岁以上,而今年有关方面送给333.3万老年人口的节日“红包”,有不少惊喜。

  从数量上看,相关活动共计908项,比去年增加近一倍,这有利于覆盖更多老年人口,也让老年人口有更多选择机会。由于“敬老月”持续30余天,老人们可以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多项活动,这不仅体现出有关方面对老年群体的高度关爱,也是向社会弘扬敬老孝老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

  从质量上看,相关活动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含金量”比较高。比如朝阳区50对金婚老人讲述半世纪爱情故事,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会有一定启示作用。再如,东城区食药监部门进社区教老人鉴别假劣药品和保健品,以及丰台法院法官为老人讲授防范金融风险法制课,则有现实针对性。

  而且,很多活动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味道,如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在凤凰岭公园就有“千名专家重阳登高会”,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而八大处公园“万名孝星重阳游山会”,则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一种弘扬方式,对“万名孝星”是一种特殊褒奖。

  不难看出,今年重阳节的相关活动,是有关各方精心准备的“饕餮大餐”,既体现传统文化,又针对现实问题——既有参加人数众多的宏大活动,也有社区、单位开展的微型活动,可谓大有大的意义,小有小的作用。相信每个活动或多或少都给老人以温暖,给公众以启迪。

  进而言之,相关活动的价值不仅在现场,还将对更多老年人口和公众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会让广大老年人口感受到自己是广受社会尊重的群体,而不是“多余的人”,这种尊重既来自政府也来自民间。也会让公众意识到,今天我们敬老孝老,也是为了明天自己年老之后能得到尊敬。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这意味着老龄化程度还将持续加深。要想应对这一趋势,现在就需要相关训练。而今年“敬老月”期间的困难帮扶、为老服务等活动,显然就是一种实际操练。

  今年重阳节活动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比如,908项活动覆盖了多少老年人口,有没有老人被“遗漏”,值得全面梳理。再如,每项活动实际效果如何,需要科学评估,以便明年重阳节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敬老孝老从“敬老月”延伸到每一天每一刻,也值得认真调研谋划。

  要想做好重阳节、“敬老月”各项工作,既要站在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的高度,也要站在老年人口和普通百姓的角度换位思考。也就是说,老年人口想过什么样的节日,普通百姓想给老人过什么样的节日,可作为今后重阳节相关活动创意的切入点。

  今年重阳节“红包”有味道,有惊喜。有关方面既从数量上满足了现实需求,也从质量上满足了各种“胃口”,这些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有关措施值得继承和发扬。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