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中小学校园就该禁用手机
2018-09-27 09:52:00  来源:南方日报  
1
听新闻

  “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顾手机。”随着智能手机在未成年群体中的广泛普及,已经扰乱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学校的一些管理措施也受到学生、家长的质疑。如有的学校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结果误伤周边居民不能打电话;某中学要求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就要上交,否则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结果遭到家长索赔……目前来看,手机的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遇到的普遍性难题。

  关于手机管理,法国国民议会不久前通过一项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新法令,即使是休息时间也不例外。而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也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许可下才能使用手机。这些措施“一刀切”,够简单、够直接,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普遍认可。但在我们这里,则听到了不少的反对声。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是,信息化教改的浪潮不可逆,智能手机虽然有弊端,但也存在许多优点,比如方便家长联系,以及把教材及教育资源,包括练习、测试、课后作业等都装入智能手机,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些人看来,关键不是禁止,而是通过开发内容筛查、功能限制、时间限制等技术手段,对孩子进行良性引导。

  这样的想法,颇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凡代入家长的角度,观察到真实情况,就不会这般天真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通过智能设备学习比传统纸质学习更有效率。即便是练习英语听说,也不见得比课堂学习更有价值。相反地,一旦把智能手机交给孩子,负面效果简直是不可控的。可想而知的是,现在社交软件极易使人成瘾,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藏在阴暗角落里的淫秽小说、色情视频、暴力游戏,也成了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不健康内容的主要渠道。此外,在视力保护方面,智能手机也是个大问题。不少学生课间不再外出活动,而是沉溺于手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率接近40%,相对美国中小学生10%左右的近视率,形势非常严峻。面对这样的情况,还要强调良性引导吗?

  “良性引导”意味着宽容,但宽容有时就是不负责任。基础教育好比盖房子打地基,必要时施加权威,才能把根基打牢。中小学生不适合过度玩手机,这是由他们的发育程度决定的。绝大部分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给他们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未必是好事。而换成高中生、大学生,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这也是法国禁令只针对15岁以下学生的原因。因此,权衡利弊,对于手机在校园的规范化管理,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分类规范:小学生和初中生应该禁止带手机;高中生和大学生可以分时段进行使用;针对部分学生编程、学习的需要,可以开设信息课、校园网吧等,给予他们正常接触网络的渠道。

  综合来看,智能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有可能在学习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容忍小小的不便捷,而去追求更扎实的教育成果。日前,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建议非学习目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如何落实好这个建议,直接禁用应是最有效的办法。(王庆峰)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