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很有必要,只有层层压实责任、狠抓责任追究,才能倒逼责任落实,助推“放管服”改革落地。
日前,“田先生,性别女”的离奇故事让网友大开眼界。河南郑州63岁的田先生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档案中的性别被写错,为了修正这处错误,折腾了5个多月也没改过来。当地社保局不认可其本人及身份证,要求提供证明并加盖公章和领导签字。在媒体曝光当天上午,这一错误被迅速修改。(见7月30日《大河报》)
折腾5个月改不了,见报当天上午就改好,这样的“好消息”令人五味杂陈。现实中,类似现象并非一时一地的个案。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今天,类似问题值得深思。
六旬老汉就站在那里,还有身份证等多种资料都可以证明性别,为何如此低级的错误纠正起来这么难?当地社保局给出的原因是工作原则“对公不对私”,即更改性别必须当事人所在单位出面证明,而田先生原供职单位不知何故办事效率很低,拖拉至今。
各地在落实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但有些执行政策的人,或没有吃透上级政策精神,或没有从慵懒散的惯性中走出来,或者“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总之仍坚持对上负责而忽视了对下负责,不把群众的事当回事,有意无意地折腾、刁难群众,极大稀释了政策善意。
但仅仅指责“小鬼”办事拖沓、缺乏服务意识,把板子打在办事人员身上,恐怕还不够。对群众正当诉求漠不关心,媒体一曝光、领导一发话问题就瞬间解决,不单是体现了媒体的作用大,更体现了一些地方领导一句话胜过千军万马的怪象——办事人员形成唯上不唯下、唯领导不唯群众的风气,值得反思。
近年来,各地“最多跑一次”等政务服务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一批便民化新举措如雨后春笋,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但在一些地方或部门,改革仍面临着“中梗阻”。比如,有些部门以坚持“工作原则”为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教条化;有些部门跟不上改革节拍,或者内心抵触改革,消极懈怠。
如何真正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激发公职人员的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依旧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对具体问题,问责很有必要,只有层层压实责任、狠抓责任追究,才能倒逼责任落实,助推“放管服”改革开花结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