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环保之所以难有真正进步,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串通一气,合伙欺下瞒上,他们所重视、计较的,多为自家的小算盘,而非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时间过半。6月1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省开展督察“回头看”时,收到群众投诉称,一家本应停产两年多的煤矿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督察组检查发现,该企业曾收到环保部门33张罚单,但因有基层领导干部“站台”等原因,始终未曾整改。
这家企业是河南省洛阳市义煤集团新义煤业有限公司。2016年,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接到投诉,称该企业将废水排入洛阳金水河,造成严重污染。交办地方后,洛阳市回复称举报属实,已责令企业从2016年2月起停产。然而,在今年“回头看”中,督察组现场检查发现,这家企业一直在生产、也一直在排污。
若不是督察组认认真真“回头看”、实实在在“去现场”,这家企业的污染行为,恐怕会一直持续下去。群众举报自然会有,但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倾力关照下,企业也一样会高枕无忧。生产照常进行,而污染亦恣意狂放。
新义煤业直排废水、污染河流的做法,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不仅知情,甚至可以说是放纵。该企业长期以来粗放的生产方式,与其说是企业的自行选择,不如说是监管部门“惯”出来的。既然超标直排不会受到制止,那企业出于利益的考量,当然没有改造工艺的积极性。也就是说,环保的硬约束一旦不能体现出力量,则企业就不可能有自我加码。
地方环保部门对排污企业的回护与纵容,往往带有“自利性”的考量。像新义煤业这样的大型国企,一般都是地方纳税大户,政府并不希望企业停产,也因此,就会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规避环保检查,甚至不惜采取恶劣的欺瞒手段。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发现了许多环境违法事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地方的“中梗阻”。一些地方政府或出于利税诉求,或出于政绩需要,往往选择在环保上为企业“放水”。于是,公众就看到了,原本意在集中污水处理的工业园区,成了完全无监管的排污天堂;原本责在监管的地方环保部门,成了污染企业设在政府的内线。
面对群众举报、中央交办,洛阳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完全无视中央精神,对下,不理不睬;对上,则以文牍应付。33张罚单像雪片般飞向企业,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而企业却仍然不予理睬。33张罚单变成了“空架势”,这样的手段尽管并不高明,却也足可以应对来自上上下下的压力了。
当然,只要污染一直在哪里,地方政府的“空架势”就不可能骗得过所有人。正如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指出来的,“33张罚单看似不少,但主要以督办通知为主;面对企业屡查屡犯,没有充分运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执法手段”。治理之要,不在雷霆万钧的大言炎炎,也不在等因奉此的虚应故事,而关键仍在于求实务本。
事实上,与自然环境的损害相比,地方政治生态的损害往往更严重。可以说,此番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所致力解决的,正是地方的“中梗阻”。据披露,从今年5月30日起,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陆续进驻10省(区)后,已约谈126名领导干部,多地因“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和“敷衍整改”被通报批评。
可见,一些地方环保之所以难有真正进步,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串通一气,合伙欺下瞒上,他们所重视、计较的,多为自家的小算盘,而非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说到底,要治理环保的乱象丛生,关键还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环境治理提升到政治治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