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换种表达方式的招聘启事或许更吸引人
2018-05-08 17:59:0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日前,某师范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耿直地自我描述:“学校一般,交通一般,待遇一般。”接着笔锋一转,介绍了学校的优势:评职称容易、压力不大、牛肉便宜,等等。这则招聘启事被不少网友赞为“史上最真诚的高校招聘启事”。然而,该校宣传部负责人次日对媒体表示,此招聘系该校一名教师发布,未经审核。随后,学校发布了官方的正式招聘启事。

  一则文风清新质朴的招聘启事,打破了人们传统印象里四平八稳的样貌,很快通过网络传播渠道成为舆论关注热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虽然此举或许是发布该启事的教师灵光一现的举动,其中一些措辞亦未必足够严谨周延,但这种亲和度较高的话语方式,在扁平的互联网时代,还是收获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

  据悉,“史上最真诚的高校招聘启事”吸引了众多北大、浙大等名校博士的关注,收效明显。至于具体政策如何,当然应以随后发布的正式招聘启事和学校人才制度为准,学校可为咨询者提供规范明确的招聘流程和待遇明细。纵观这件事的始末,或许多少能看出当前人们对形象化表述、轻松式交流的偏爱,虽然招聘启事事关人才招录的标准、流程、待遇等必须严肃对待的环节,但换一种表述方式,或许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些人眼里,这样的招聘启事表达不够严谨庄重,会有损学校形象。殊不知,招聘信息是写给别人看的,应该让人愿意看,能体会文中之意、之情。“学校很一般”式的招聘启事,语言清新质朴,求贤之情恳切,倒无形中增添了高校的亲切感。如果招聘启事或类似的文体,始终以一种严肃呆滞、面孔生硬的形象示人,规范倒是规范了,但对阅读者来说就有了距离感。当然,理想中的招聘启事最好能兼具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与表达内容的严谨性,既把话说到,避免模棱两可的歧义,又让人愿意咂摸文字背后的独特味道。

  面对“史上最真诚的高校招聘启事”,学校方面不妨以合适的方式加以备注、补充、说明,顺势而为,向有意向者提供具体细致谨严的相关政策,这样更能事半功倍。

  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提出“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在招生要求中明言:“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要来。”彼时,街头巷尾,人们看着这份另类的招生广告,觉得特别新鲜、有趣。一时间,名师高徒纷至沓来,晓庄师范成为当时“教育界关注的中心”。由此观之:办学者真的不必总板着面孔说话。尊重和珍惜学校师生的思想活力,对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保持温情和敬意,才是正途。(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