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把“痕迹”当政绩就是形式主义
2018-04-18 18:00:00  来源:北京日报  
1
听新闻

  最近,有媒体曝光了某社区的一间特殊“办公室”:短短4年,竟被区里不同部门前后装修3次,每次花费十几万,可装修好挂上牌后,却又基本闲置。下这么大力气做无用功,何苦这般瞎折腾?

  其实细细梳理,4年3变虽属极端个例,但在基层,一间空屋子挂好几块牌子的办公室却并不鲜见。它们的职能也很明确,就是“迎检”。民政局视察,就摆放一些救助物资,打造成“慈善超市”;人社局督导,就招呼几个家政公司来“开业”;司法局检查,再组织一些法律志愿者站台……还有诸如计生宣传服务工作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室等等,平时几乎从不启用,大多都是领导来了做做样子,媒体采访摆摆阵势。“横向到底、纵向到边”,这是抓基层工作落实的基本要求,只不过,当“工作下沉”被简单化为“办公室下沉”,实际成效的“到边、到底”被异化为痕迹表演般的“到边、到底”,哪还有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工作作风。

  不可否认,这种“凡事只求留痕”的倾向,在基层并不鲜见。面对来自上级的“千条线”,面对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以及隔三差五的检查考核,一些基层工作者将山大的“压力”转化为“巧劲儿”,摸索出了这套高效的“工作方法”:实际工作的可行性暂缓考虑,关键是第一时间配备场所、挂上牌子;工作举措有没有惠及群众不打紧,重要的是让上级看到活动“有声有色”;调查研究有没有心得体会倒是其次,眼前的是能不能堆砌出材料汇报成果。毕竟,工作落实得如何很难一下子考察出来,但只要有那间屋子,就有实实在在抓落实的“证据”,只要有那堆材料,就有详实完整的“流程记录”。

  把“痕迹”当政绩,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没有落实的动作,流程做得再完善,样子做得再漂亮,也仅仅是一种“呈现与展示”,于推动实际工作毫无助益。长此以往,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者,本身工作就已经非常繁重,却不得不为此牵扯大量精力,愈发精疲力竭。而那些投机取巧者,则于此间寻到了博上位的“捷径”。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子的东西”,它唯一的目标是获得上级的注意和认可。这种不良倾向不仅会导致“逆淘汰”,任其蔓延下去,更会大大伤害基层的工作生态。

  “痕迹主义”表现在基层,破解之法恐怕还在上面。“痕迹”可以成为考核的一种手段,但不应成为唯一的衡量要素。考核时,不能看到表面的光鲜亮丽就赞赏、画圈,还要到田间地头看看,到街头巷尾转转,和群众多聊聊。实实在在的评价导向,将传递出明确的信息:没有实绩的痕迹不会成为政绩,耍花枪只是白费力气。这样,形式主义方能逐渐消停。(汤华臻)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